資料圖
証監會的退市新規,已經開始在ST板塊顯現效力。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滬深兩市的50隻風險警示股票(ST、*ST類股票),股價較新規發布前下跌0.78%,資金也有流出跡象。而同期全部A股(非ST)上漲0.26%。
上半年,有31家風險警示類股票出現虧損。其中,*ST超日、*ST儀化、*ST二重、*ST新材等8家企業虧損1億元以上。此外,ST公司中,*ST國恆、*ST超日、*ST二重、*ST武鍋B以及*ST鳳凰等5家已處於暫停上市狀態,如果這些公司今年繼續虧損,則有可能被交易所強制退市。
他們過往的盈利能力也不好。全部50家公司2013年淨利潤虧損達285億元,平均虧損達5.7億元﹔而全部A股(非ST)2013年淨利潤為22872.9億元,平均利潤9.1億元。ST、*ST類公司較非ST板塊存在較大的盈利能力差距。
由於“三年連虧”依然是暫停上市的主要條件,目前不少ST公司的上市資格能否保住不容樂觀。但直到2012年新版退市規則出台,績差公司退市的頻率才有所加快,2013年以來有3家上市公司因連續虧損被強制退市.
不過,與A股市場近2600家上市公司的體量相比,退市公司所佔比例依然偏小。有觀點認為上市公司“對於地方經濟財政影響很大,如果真要出事、退市,可對地方經濟產生致命傷害”,中國的退市制度要考慮國情,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大進大出。這種觀點隻重視了短期和地方利益,對中國資本市場和經濟整體發展考慮不周,特別是對廣大中小投資者極為不公。
“寬進嚴出”一直是A股市場的頑疾。“垃圾股”不僅難退市,還屢屢借“摘帽”、“保殼”、“借殼”等題材、消息炒作追捧,使應退市的績差股漲幅反而高於正常股票,最終導致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受損。如今年摘牌的*ST長油,在退市整理期內出現了非理性炒作,甚至盤中沖擊漲停。從交易量來看,*ST長油在退市整理期的日成交未少於過1500萬元,最后一個交易日成交9579萬元。有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也常常通過政府補貼、甩賣資產等非經常性收益粉飾報表,以避免遭到強制退市,加之A股上市公司信息數據存在失真和造假等現象,監管處罰力度不夠導致造假成本過低。
退市新規力圖解決“寬進嚴出”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有望在注冊制、新三板等多項措施逐步推開后,使得待退市公司的“殼”資源價值不再稀缺。並把相關主體的民事賠償責任作為一項重要措施實施,使投資者真正得到法律保護。
更重要的是,隨著監管機構逐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和實施相關配套措施,A股估值的兩極分化將不可避免。藍籌股、績優股將有合理的價值投資取向,而垃圾股、績差股將失去炒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