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券商逾半數來自國內
廣發証券等13家券商市值年內增逾50%
■本報記者 田運昌
知名經濟學家巴曙鬆不久前在其微博上公布了世界前23大市值的証券公司名單,數據顯示,排名前23的券商市值從553億美元到93億美元不等。其中15家為中國証券公司,而且中信証券、海通証券、廣發証券等13家公司市值在今年內增長幅度超過50%。從市值和年股價漲幅來看,中國証券公司已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國際資本矚目的焦點。
不過,這份名單中的PE(市盈率)指標顯示,國外券商市盈率普遍介於10倍至20倍之間,但中國券商市盈率從20倍到68倍不等,中國的証券公司市盈率顯然遠大於國外券商,不少人認為券商股存在“泡沫”。然而,近期國內大量的非銀金融分析師給出的報告認為,券商股仍有價值投資空間,看好中信証券、海通証券等。
國內券商
PE/PB明顯高於國際券商
自2014年11月份以來,上市券商的股價漲幅均已超過50%,中信証券、海通証券等10家公司的股價漲幅更超過了100%,券商板塊估值已高達71.79倍。對比國外券商,一些投資者開始對手中的券商股增值空間有所遲疑,不再如同11月份時義無反顧地搶進券商股了。
對比國外証券公司市值、營業收入和PE等指標,國內証券公司誠然有些“氣虛”。例如,國外第一大証券公司高盛,其當前市值為880億美元,2013年營業收入408.74億美元,淨利潤80.4億美元,2014年預測市盈率不過10.6倍。對比國內第一大証券公司——中信証券不難發現,中信証券市值高達553億美元,相當於高盛的62.84%,但是2013年營業收入不過161.15億元,僅相當於高盛營業收入的6.3%,淨利潤折合8.38億美元,是高盛淨利潤的10.4%,預測市盈率44倍,明顯比高盛高。
同時,根據數據公司Dealogic的最新統計,2014年全球証券公司兼並與收購的排行中,高盛以392樁全球並購交易顧問業務數量、高達1.03萬億美元總交易額,連續第四年奪得桂冠。第二名是JP摩根,總交易額7652億美元。統計排名顯示,無論是全球並購交易顧問業務的數量還是交易量抑或顧問收入,中國証券公司沒有一家進入前20強。並且,中國2014年並購業務規模277億美元,不足美國的20%,並購數量3458樁,平均每樁並購的交易額大幅小於美國。
那麼是什麼動力推動中國券商市值節節攀升,一舉超越歐美日多家國際知名投行呢?
券商股依舊被看好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向《証券日報》記者坦言,由於國內金融業仍是分業經營,券商的產品創新能力相當薄弱,同時定價銷售能力也與國外券商相差甚遠,目前資金盲目推動券商股股價暴漲,市值高,泡沫明顯。
然而近期証券公司研究機構分析師給出的研報則普遍看好券商股。
興業証券分析師根據歷史上券商PE、PB的變化規律總結認為,大牛市券商PB 達到8 倍,小牛市券商PB 超過4 倍,牛市中券商的合理估值約為30 倍出頭。就券商而言PB 估值向下有支撐,向上卻沒有可參照的估值上限。根據測算,2015年券商板塊業績增幅超過50%,若據此計算,當前股價對應2015年PE約為23倍,離30倍出頭的PE 估值仍有30%-40%的空間,若市場好於預期,盈利預測和PE 將進一步上調。也就是說,券商股股價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國內券商業績大幅向好是不爭的事實。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信証券作為國內並購投資活動咨詢顧問(不包括獨立財務顧問),促成交易額400億元美元,遠高於去年。而國內並購投資活動咨詢顧問(隻包括獨立財務顧問)部分,海通証券和國泰君安逐漸趕上新百麗的市場份額。承銷債券部分,到目前為止,中信証券今年的承銷額已是去年2倍,今年整體投行收入達到2.5億美元,也超過去年的2倍。
華融証券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單純從當前P/E(市盈率)以及P/B(市淨率)角度看,中信証券相對於高盛、大摩和瑞銀的確都偏高。但是考慮到目前中國92%的金融資產掌握在銀行系統,而保險業、証券業的佔比僅為8%,而國外歐美發達國家証券市場金融資產規模達到社會金融資產規模的70%-80%,這就意味著証券業還有目前9倍到10倍的市場尚待開拓。從這個層面思考中國証券公司當前的股價,可以理解為部分提前反映市場預期。而未來想象空間更大。
中銀國際一名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動券商股股價穩定成長的因素較多。一是券商將受益於國資國企改革的制度紅利,有可能接收國企資產注入,激勵機制的改革也是大概率事件,國有背景、區域型券商股的價值亟待重估﹔二是証券法修訂、注冊制上路將提高券商靈活性和定價銷售能力﹔三是互聯網証券走入普通人群,券商零售業務將出現爆發性增長﹔四是資產証券化起航,券商迎來百萬億元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