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融資能力是國際競爭的新砝碼,“融資難、融資貴”困擾著裝備企業走出去 

聚焦中國裝備“走出去”:融資“跳板”莫成“短板”

本報記者  陸婭楠

2015年05月25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新聞中,“金融支持”這一關鍵詞從未缺席,近半年來尤其如此。

  去年12月24日,今年1月28日、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先后三次部署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工作。4月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時也指出,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金融服務要同步跟進。這些都說明,金融服務已成中國裝備參與國際競爭不可或缺的競爭力,解決貸款利率過高、手續繁瑣等問題已勢在必行。

        

  裝備走出去,拼產品質量,更拼融資能力

  “我們的火車頭能馳騁23個國家地區,除了自身技術實力,也離不開資金支持。”中國南車資陽機車公司總經理陳又專說,2007年至今,中國進出口銀行四川分行持續對他們發放低息貸款,利率低於同期銀行基准利率至少30%,8年共節約3000余萬元利息支出。口行的低息貸款緩解了南車資陽流動資金不足、融資困難的局面,助推他們累計出口700余台機車,並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機車供應商。

  像南車資陽一樣,中國裝備走出去多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為載體,其基本特點是投資金額大、回收周期長。

  據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介紹,裝備走出去,項目成功越來越依賴財務金融解決方案的支持。“方案由可以業主自身解決,也可由工程建設承包商負責。由於目前缺電的國家絕大多數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資金短缺。這種情況下,金融解決方案就成了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可或缺的競爭要素。”

  在金融解決方案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降低了裝備制造業的資金成本,提高了出口裝備的性價比,也是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重要談判砝碼。

  “中國裝備的出口市場多在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地區,向買方提供優惠貸款對於裝備走出去就特別重要,甚至決定著競爭優勢和談判的話語權。”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公司執行副總裁劉軍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裝備出口主要拼價格、質量,新世紀后融資能力漸成商務談判的底牌。“我們在非洲的優惠貸款規模大、反應快,額度甚至高於日本、歐美,這也成為近年中國裝備得以快速進入當地市場的關鍵所在。”

  融資貴是走出去第一道坎,銀行審批手續多、時間長等造成的融資難是第二道坎

  中國裝備走出去,金融服務是“跳板”,也是“短板”。“‘銀企抱團’可不是那麼容易,有時我們的銀行還會拖后腿。”不止一家裝備制造與外貿企業如是說。

  融資貴是企業走出去不得不面對的第一道坎。目前,日元的長期出口信貸利率是1.99%,美元為3.31%。而國內商貸最優惠利率要比經合組織成員國高出至少兩三個百分點。

  “現在商務談判一般包括兩個標的,一是產品價格,一是融資成本,中國裝備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可能最低,但融資成本卻往往最高。”一位企業負責人回憶,幾年前在贊比亞與日本財團競爭一個大型供水項目,日本財團提供2%的買方優惠貸款、保費減免,而我們的商貸利率要3.8%,保險費率則高達7%,“融資方案差別太大,最終日本財團拿到的項目規模是我們的3倍。”

  近3年,我國政策性銀行的利率優勢也在消減。中非建設副董事長曹保剛告訴記者,非洲不少國家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優惠貸款。“尼日利亞的財政部長一見我就問,世界銀行能提供1.5%的貸款利率,為什麼中國的進出口銀行卻要2.5%?”

  銀行審批手續多、時間長甚至額度有限造成的融資難,則是企業走出去面對的第二道坎。劉軍回憶,2004年企業曾在北非投標一個鐵路裝備出口項目,可因貸款審批遲遲沒完成,最終花落別家。

  企業普遍反映,目前融資審批程序繁雜和不確定性因素大,導致項目融資落實時間長。在走出去實際操作中,從項目洽談階段起就涉及資金落實問題,但因涉及融資審批的部門很多,金融機構也不能獨立決策。據介紹,國外財團融資最多3個月就完成,而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商貸審批需要半年,進出口銀行的審批流程更長,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企業建議,支持裝備走出去,需要減少行政審批部門和報批環節,放權給企業和金融機構,特別是廢除沒有必要的、有違市場經濟原則的許可証、支持函、批准文件等。

  此外,還要加快銀行走出去步伐,特別是擴大政策性金融的規模和機構數量。“我們隻有進出口銀行一家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額度又有限,卻有數以千計的企業、成千上萬的項目排隊申請優惠貸款。”一家裝備出口企業負責人建議,國家不妨多設立一兩家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性金融機構。

  既可借助海外渠道融資,也應深化改革,實現融資貿易便利化

  5月15日,中國交通建設公司完成了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建筑公司全部股權的交割。令業界驚奇的是,這筆收購中國交建僅花了9.53億澳元,遠低於此前宣稱的11.5億澳元。一塊有10家跨國企業相中的肥肉,為何低價賣給中國企業?

  “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特別是在最短時間內以低成本支付收購資金所顯示出的超強融資能力,是我們的並購優勢。”中國交建財務總監傅俊元揭開謎底:4月14日,中國交建在海外成功發行11億美元的高級永續資本債券。3.5%的票息是亞洲企業發行美元永續債歷史最低收益率水平,也是2011年以來亞洲企業發行過的最大規模美元永續債,“走出去要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包括充分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獲取低息的境外融資。”

  面對重大裝備採購金額大、發展中國家很難“一擲千金”的現狀,不少裝備企業開始像中國交建一樣,涉足融資租賃服務,既能解決裝備企業“賣不出”的煩惱,也可消除下游企業“買不起”的郁悶。

  不過,更多企業呼喚,“走出去”還需要繼續深化金融改革,以實現融資、貿易便利化。

  ——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再多一些,費用再低一些。來自中國機械設備工程公司的謝克說,裝備走出去大量項目集中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等領域,政府應出台政策鼓勵國內政策性商業銀行在大額中長期融資方面加強產品創新,同時強化政策性保險的功能,適當拓寬承保范圍、提高額度、降低保費。

  ——妨礙跨境資金流動的政策應適當調整。不少企業反映,走出去勢必要求國內外資金流通一體化,但現在外匯管理上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結匯過程繁瑣,也增加匯兌風險。企業建議,在一些上市公司裡開展自由結算試點,允許企業直接通過商業銀行結算國內外資金,同時要明確規定資金禁入股市、匯市、期貨市場等非實體經濟領域,盡早結束海內外資金使用“兩張皮”的情況。

  ——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的金融話語權還更強些,特別是要讓政策性金融服務成為裝備走出去的優勢。“不少海外重要項目中,常能看到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日本財團的身影。他們貸款的商業營利性並不強,而是為具有戰略意義、前瞻性的項目服務,中國的政策性貸款也應發揮類似作用。”曹保剛認為,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走出去中還需要發出更大聲音,一是有利於體現大國地位,二是有利於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三是為中國裝備及中國標准走出去鋪路。

  也有企業建議,國家應對代表“中國制造”先進水平的企業或品牌摸底,建立信用目錄,由政策性金融機構或國有金融機構給予低息、低保費等走出去專項融資優惠。

  “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無疑會為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極大的支持,中國裝備將擁有一個更大更新的‘出海’平台。”王計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5日 19 版)

(責編:王千原雪、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
  • 現實中的"動漫美女"現實中的"動漫美女"
  • 工資漲的慢拿啥買房?工資漲的慢拿啥買房?
  • 外媒為何總抹黑中國外媒為何總抹黑中國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