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转折时期,任何短期、片面、静态,而不是立足长远、动态、全面地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必然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层面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依旧
近30年来,中国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2011年以来,中国季度GDP增长率已连续六个月回落,最近一季度已回落到7.4%。中国经济目前阶段的放缓是意味着高增长历史的终结,还是在酝酿下一个高增长周期?这一问题无疑已成为各界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世界成功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经济优势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低收入陷阱,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做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也面临同样的考验。
当然,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无法避免,世界上更不乏成功经验。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成功摆脱了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研究,这13个成功的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是开放经济,并且利用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也就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利用了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创新;第二,它们都达到了宏观的稳定;第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高储蓄、高投资;第四,它们都是市场化经济体;第五,它们都有一个高效并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使中国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为开放的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接近50%的国内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大量的国内储蓄为国内的高投资,以及高投资带来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反映了我国面对中等收入转型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调整。中国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经济优势,这将确保中国经济沿着东亚经济体所走过的“黄金增长路径”继续保持高增长,而不会像南美经济体那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东亚经济体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经济仍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编制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大陆的人均 GDP 在 1995-2010 年期间由 3000 美元提高到 10000美元(2005 年不变价)。这相当于日本在 1951-1967 年,中国台湾在1970-1987 年以及韩国在1970-1989 年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在更长的时间内观察这些成功转型的亚洲经济体的增长经验,可以发现两个特征:第一,它们都呈现了一种高速增长模式。这些经济体从初期低收入水平和低增长的状态出发,之后都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大幅加速的过程,然后随着它们的收入水平趋近于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增长开始逐步减速。第二,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保持很好的持续性,在相对长的时期维持了较高的增速,历史经验表明当时的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后来又高速增长了15-20年。
从图2看,中国大陆过去30年的增长轨迹基本上重复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追赶过程的前期阶段所走过的道路。不过,与他们相比,由于我们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较早较快实现的人口转型、在建国初期由医疗和教育改善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的快速积累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我们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就开始了经济起飞,并且在30年的时间内维持了一个更快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水平仅仅处在东亚经济体黄金增长期的前半段,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转型的成功推进,经济中长期内仍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3.美国经济70年代的转型历程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增长模式转型的启动期
从长周期看,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速在近两三年放缓可能难以避免。这种转型阶段存在一些历史共性,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大国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中都曾发生过。
中美都是大国经济体,在资源禀赋、劳动力和区位要素上,具备惊人的相似性。美国在经济转型和潜在增速下降的历史阶段,发生了一些与中国十分类似的现象。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的肯尼迪革命,将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推上高速上涨的过程,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胀压力高企。另一方面,开始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给经济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70 年代变得弱化,使得企业无法通过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滑,社会私人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使美国经济增速从60年代的年均4.85%放缓至70年代的年均2.95%。到了80 年代,里根政府改变了美国的政策理念,财政货币政策由宽货币紧财政转变为宽财政紧货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内需,通过投资优惠政策带动私人投资和技术革新,同时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随着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开始兴起,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转型后终于重拾上升态势。
对比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经济目前表现出的经济和通胀一起回落,微观层面的企业盈利下滑等现象正是经济转型期的共有特征。在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资本大量积累的有利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中国政府主动应对、深化改革以释放经济潜力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趋势将是未来经济再上台阶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政策逻辑转向宽财政稳货币,各种补贴政策和减税措施相继推出,以促进民间投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催生了新兴战略产业的萌发,中国政府已提出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