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會離我們有多遠?--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全面小康社會離我們有多遠?

劉鋒

2012年11月20日14:26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對經濟運行的掌控能力,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倡導社會公平正義,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宣揚社會和諧的價值理念,提高全民的價值認同度,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創造思想價值基礎。

點擊瀏覽下一頁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 韓保江 □劉鋒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明確地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那麼,我們離全面小康社會還有哪些差距?通過什麼途徑才能不斷縮小差距,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呢?

  我們距離全面小康有多遠?

  全面小康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是其主要目標。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從這段闡述中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會的輪廓和要求: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是基礎。過去近3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從2008年開始,受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下行趨勢。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解決遙遙無期、國際政治局勢動蕩,給中國經濟環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為維護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協調、平衡發展的社會。全面小康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同步提升。以城鄉差距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8427元、6778元,城鄉差距依然較大,仍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文明的社會。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農村,實現農村小康關鍵在農民,而提高農民素質關鍵在教育,但當今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邊遠及邊疆地區的教育基礎仍十分薄弱,需繼續大力提高和改進。全面小康當然也包括生態文明,致力於建設綠色的生態文明社會,提升全民的生存環境。然而中國的各行業中仍大量存在著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現象,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不夠。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和諧的社會。近10年來中國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期,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相關法律政策措施仍不健全,社會矛盾也進入高發和頻發期。社會中仍存在破壞民主、踐踏法律,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不良現象﹔社會公平正義時常遭遇困境,社會誠信危機不斷加深,團結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建設。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幸福的社會。隻有全民普遍認同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而民眾生活水平及質量提升帶來的幸福指數的提高是全民認同度提升的重要參考標准。全面小康要實現全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的要求。然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制、教育體制、住房體制等仍不健全不完善。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創新的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是不斷形成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進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雖然我國在一些重大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國現階段整體創新能力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發明仍較少,仍未形成鼓勵創新的政策法律體系及社會環境氛圍,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民主的社會。我們建設的小康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而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參與政治活動的意識不斷提高,而現實中人民有效參與社會管理等活動的渠道和方式仍不健全,甚至較為缺乏,甚至存在壓制人民群眾合理呼聲的現象。適應新形勢,社會主義民主的提高顯得極為迫切。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