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城鎮化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3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繼續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
這段表述透露了一個明確信號:要保持中國經濟平穩、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注重投資和消費“雙輪驅動”,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擴大內需,另一方面投資的作用仍不可忽視、不可偏廢。那麼,選擇什麼樣的著力點,才能既培育出“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又能避免盲目擴張、確保投資的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呢?
中央政治局會議給出的答案是城鎮化:“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城鎮化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對城鎮化的重視,也並非始於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高層近期是頻吹暖風。事實上,在十八大報告中,單單提及“城鎮化”一詞就有七次之多。報告把“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同時,城鎮化同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由此可見,在目前的經濟大背景下,加速城鎮化或是拉動內需的最好方式。
城鎮化助推中國經濟增長,首先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最終拉動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如果通過改革使進入城市的農民的消費潛能完全釋放,則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還將增加至少1-2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
圍繞城鎮化布局發展的各類基礎設施投資也將成為2013年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無論是修路架橋、建學校造醫院、“水、電、氣、郵、網、信、銀”等基礎配套,抑或是蓋住宅建商場,還將帶動幾十個行業上百個制造業部門聯動受益,為社會增添大量飯碗,為政府提供可觀稅收。所以,城鎮化既是“穩增長”之引擎,亦是一根帶動力極強的經濟“撬杠”。
然而,未來城鎮化改革導向,重點還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主的城市發展規劃。“讓農民進城,把城鎮化與農村人口市民化結合起來,是我國城鎮化的核心之核心。”易憲容在接受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採訪時說,“如何讓農民在城市裡住下來,享受城市帶來的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才是我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關鍵。”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的統計數字是51.27%,但這其中,城鎮戶籍人口佔總人數的比例卻隻有35%。前后相差的16個百分點之中,蘊含的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前幾年,城鎮化的‘好經’被許多地方念成了‘歪經’,”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告訴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許多地方干部對城鎮化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城鎮化就是大征地、大拆遷、造新城。”
易憲容對部分地方的城鎮化發展的“變味”取向深感擔憂。他認為,阻礙我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在於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泡沫。“就當前中國住房市場的性質及房價水平來說,對城鎮化好像沒有准備好。因為現有的住房市場還存在著投機,很多城市居民沒有能力購買,將要進城的農民更談不上有支付能力。”
同時,劉維新也認為,要讓城市裡的房價降下來是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關鍵所在。“光靠興建保障性住房不能完全解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以城鎮化的名義大搞商品房開發,通過投機炒作讓房價居高不下,事實上已經嚴重脫離群眾。”
希望城鎮化,不是違背農民意願的大拆大建,不是強迫掠奪式的低價流轉,而是在讓農民擁有的土地、房屋等資產實現與城市對接的同時,在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軌,實現城鄉真正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