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法:隻提平均增長和總額增長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調查顯示,受訪者中,目前年收入范圍在1萬~3萬的最多,佔43.3%﹔其次是3萬~5萬(26.5%)﹔排在第三位的是5萬~8萬(11.1%)。年收入低於1萬元的比例為10.2%,8萬~10萬的為4.0%,10萬~15萬的為2.6%,15萬~20萬的為0.9%,20萬~50萬的為1.0%,50萬以上的為0.4%。
調查中,62.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收入低於同行水平,23.9%的人表示收入與同行持平,3.2%的人認為收入高於同行水平。
郭女士是河南某縣公路局的修路工人,已有25年工齡,現在每月工資隻有1200多元。“2012年局裡其他同事工資漲了兩三百,我的工資2009年以來總共才漲了100多元。市裡同行的工資更比我們多出1000多元。”郭女士說,她的孩子正在北京上大學,家中還有老人需要贍養,面對這樣的經濟壓力,臨近退休的她感到十分焦慮。
“隻提平均增長和總額增長,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叢屹告訴記者,在近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最高基尼系數為0.47(基尼系數用於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其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反之越趨向不平等——編者注)。“按照0.47來計算,在總體收入增長10%的情況下,也有80%的居民收入增長不足5%。”
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熊偉指出,我國財政在投資方面存在“越位”現象,政府限制民間投資,直接向國有企業投資,導致國企上繳紅利主要在企業體系內部轉移,國有壟斷行業收入畸高。而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國家財政又發生了“缺位”,導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很不到位,醫療、教育、基本交通、養老等方面,行業和地區間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村、邊遠地區、山區等享受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
“很多行業壟斷的背后是行政壟斷,財政投資比重過大,違背了市場經濟對公共財政的要求。”叢屹認為,目前我國財政運行的效率比較差。雖然2012年三季度以后政府在大項目、大基建方面投資趨向謹慎,但整體來看經濟增長依然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由於接受投資的央企、國企等單位解決就業系數較低,這種增長模式的最終分配效果往往不理想。“一方面發展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惠及其他民眾,另一方面,在政府投資向下滲透的過程中,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
叢屹告訴記者,發達的市場經濟往往實行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包括消費稅、財產稅、所得稅、遺產稅。這既可以抑制富人的個人消費,又能夠在生產和流通環節鼓勵投資。而目前我國稅制是以間接稅為主,稅收注重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征收。稅改集中於單一稅種的推進,而缺乏整體稅制的改革。期望個人所得稅單獨承擔收入分配調節功能是不現實的,其在總體稅收中所佔比重較小,抬高個稅免征額,目前的作用局限於工資性收入范圍。而高收入者的多種收入形式,如炒股、租金等收入無法有效納入征管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