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6日08:54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讓員工知道“勝出組“的存在
在新興市場國家發展的同時,世界迎來了激烈競爭的時代。這不僅是市場之爭。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實力的提升使得世界的產能過剩。電視機、液晶面板、鋼鐵等產品的價格之所以驟跌,或是搖搖欲跌,就是產能過剩的結果。
可以說,跨國企業已經進入了隨時把握變化劇烈的市場動態,比拼合理應對能力的時代。
2011財年,理光構是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最終虧損,以此為契機,該公司決定在2013財年(截至2014年3月)之前,裁減整個集團員工的1成,也就是1萬人。而且,從2012財年開始,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的評價開始全面按照績效,過去往往流於形式的職位降級和資格降級得到了嚴格執行。
雖說“理光得了大企業病”(某高管),但這一措施並不是單純為了“治病”。2012年8月,該公司在內部公布了選拔未來經營高管的計劃。甚至透露說在理光之中,存在著通過特殊培訓、工作職責分配培養高管的機制。
培養的對象來自理光集團遍布全球的公司,在25歲以上的員工中,以10歲為一檔設置三個層級,其上還有接近董事的層級,四個層級首先共選拔出150人左右。這個計劃其實存在原型,但之前並未在內部公開。人事本部副本部長除村健俊說,不公開主要是怕拉開差距會打擊普通員工的士氣,但是,鑒於“在當今時代,要想立足於世界,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多少頂尖人才”,該公司做出了公開計劃的決定。
當然,“勝出者”之中也存在競爭,有些人將會在今后“掉隊”。這就是說,整個公司今后都將處於全面競爭之中。
但是,在萬人大裁員的過程中,兩名技術員工以“接到事實上的勸退,拒絕后被調往子公司”為由,於2012年2月提出了取消調任的勞資仲裁。而且,“公司沒有向二人解釋為何選擇他們,調任的崗位也是與技術毫無關系的簡單工作”,為二人提供援助的東京管理職務聯盟秘書長鈴木剛這樣強調。
在仲裁中,員工方面的主張得到採納,理光提出異議后轉入了民事訴訟,雖說出現了這樣的“波瀾”,但該公司並沒有退縮的意思。這也是兩極分化經濟的一個側面。
增加的是“低薪”招聘
山梨大學教授西久保浩二指出,全球化作為壓縮總人工費的一項措施,還促進了非正式員工的增加,但是,在日本國內制造業就業人數本身有所減少的情況下,招聘人數增加的領域“以流通、服務等利潤微薄的產業為中心”的色彩愈發濃重。
下表給出了2001年∼2011年間各類職業有效招聘人數的增減。“專業性和技術性職業”的兼職和正式員工總人數約為272萬人,在增加的有效招聘中以約9成的比例獨佔鰲頭。護理員、整體等專業技師、(X線攝影)技師等醫療技術人員比重較大。在排在第二的“服務職業”中,與護理相關的工作的增加也比較多,直接反映了日本老齡化的現狀。
相反,工廠的“生產工藝和勞務職業”減少了約50萬人。就業崗位雖然在從空洞化的制造業向新的領域轉移,但這裡其實存在“難點”。
在大多數人看來,護理等工作的工資要低於其他行業。也就是說,工資相對較高的制造業的工作減少,而“低薪”的工作增加,直說的話,此時就發生了“工資減少”。
但是,流通及服務行業的工資減少其實也有制造業等出口行業低迷的原因。武者指出,加薪原本隻有在生產效率提高、有利潤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生產效率不易提高的流通及服務行業本身就是難以加薪的行業”。
因此,這些行業要想加薪,就需要市場環境好轉帶動漲價,其必要條件是出口行業業績良好,提高工資,帶動國內市場擴大。而在情況剛好與之相反的今天,可以說,流通及服務行業也隻能走通縮的道路。護理行業由於存在護理保險,屬於官方定價,因此加薪更加困難。
最終,以身陷日元升值和全球化大潮之中的制造業為起點的工資減少釀成了通縮與經濟形勢低迷的連鎖反應。
永濱認為,日本的通縮之所以揮之不去,原因在於“高收入層的收入增速慢,中間層收入減少”。與美國不同,在上層凍結,整體下滑的情況下,日本式的兩極分化經濟呈現出了中間層“崩塌”的現象。(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