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額已逾4000億美元--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額已逾4000億美元

李海霞

2013年05月31日08:13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 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發展很快,由於東盟各國國情不同,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合作深度和廣度也不盡相同。人民網記者隨中央媒體採訪團赴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三國調研、採訪,就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合作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等問題分別採訪了中國駐三國大使、十幾家中國企業以及當地商會和企業。

“統籌多邊、雙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我國自貿區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實上,中國的自貿區戰略,自加入WTO后便已起步。目前,作為中國對外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不僅成為世界第三大自貿區,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2002年,中國-東盟貿易總額隻有547.67億美元,東盟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為東盟第三大貿易伙伴。到2012年底,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已達4001億美元,是10年前的7.3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告訴人民網記者,“年均增速超過20%,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東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也是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區域。

馬來西亞

馬中商會:好成績源自中國的貢獻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能夠成立而且取得不俗成績主要取決於中國的很大貢獻和讓步。” 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總會長、拿督黃漢良說。

身為第五代華人的黃漢良,經營多年紡織品貿易,在業界已佔有一席之位。一說起中國-東盟自貿區,他就贊不絕口。他告訴人民網記者,中國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做了貢獻與犧牲,特別是開放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盡管與東盟國家之雙邊貿易,中國一直處於逆差地位,但中國並沒要求貿易平衡。

馬中經貿總商會終身榮譽會長陳凱希認為,如果沒有當初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也就沒有今天4000億美元的貿易額。同樣地,陳凱希也對中國沒有要求貿易平衡深表敬佩。“去年馬中雙邊貿易額突破948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在948億的數額背后,存在著大馬對中國的200億美元順差。但由始至終中國都未曾向大馬施壓要求必須從中國進口一定的產品以使外匯平衡。這就足以証明中國對大馬甚至是整個東盟國家的關懷與支持。”

“感謝中國,有這樣的風度,帶頭做出犧牲。東盟國家都是相互矛盾的,相互競爭的。” 陳凱希說,“如果沒有合作,東盟走不出亞洲。”

大使柴璽:中馬關系走在前列

已上任兩年多的我駐馬來西亞大使柴璽用“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來解釋我國在與馬來西亞貿易逆差問題上表現出的“大度”行為。“我國把中馬關系定義為走在了中國與東南亞關系的前列”,“馬來西亞是老東盟國家,兩國建立了戰略性合作關系。近兩三年來,兩國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上了一個大台階。不久將來很可能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中馬貿易額佔了中國與東盟10國貿易額的1/4,,很難得。” 柴璽大使對中馬經貿發展充滿了信心,“2013年,隨著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的建設及其他方面的發展,中馬兩國達到或突破千億美元的貿易額是很可能的。”

當地企業:互補共贏

然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對馬來西亞來說卻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雖然,與馬來西亞的雙邊貿易,中國一直處於逆差地位,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馬來西亞,對當地的企業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在馬中經貿總商會榮譽會長丹斯裡拿督斯裡林玉唐眼裡,目前來馬投資的中資企業已越來越多,而且都是以大企業為主。“來馬的中資建筑企業不但施工質量高,速度進展快速,且價格具有競爭力,因此,他們很快就能在大馬穩佔一席之地。比如,在建的巴貢水電站和檳城第二大橋,都是中國企業主導的大項目。”

對此,黃漢良有不同的想法,“打開門做生意,蚊子蒼蠅都要進來,怎麼去應付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個人的行業故事跟大家分享,我曾領導大馬布匹百貨制衣總商會12年。199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對香港制衣廠商甚為吸引,生產線都蜂擁移往中國,逐漸地也影響馬來西亞制衣廠的發展。”

“當時,我們自知在時裝生產方面,確實無法跟中國競爭,所以我們選擇跟中國廠家配合,我們提供設計圖,對方負責生產。從潮流時裝到傳統馬來服裝,中國廠家都能達到我們的要求,結果,大馬時裝業者也從中賺了不少錢,可見,合作對彼此都有利。”

他說,隨著今天中國人生活水平提升、工資提高、通貨膨脹,未來,我們隻能走高檔或品牌時裝路線,一般的時裝生必需轉移到緬甸、柬埔寨等地生產才比較劃算。

投資建議:開發當地優勢資源前景廣闊

馬中經貿總商會終身榮譽會長拿督楊天培對中國企業來馬投資,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他認為,中國來馬來西亞投資,勞動密集的產業在馬來西亞不適合,中國的小買賣也不適合。“舉例說,五金、建材等,中國商人很多省市公司來馬投資結果全軍覆沒。原因是五金等小工具在馬來西亞不好賣,以低價低質的商品出口到馬,最終不能長久。”

中國企業來馬投資可選擇就地取材的一些行業如橡膠相關的行業,生產成本必然比較低,佔盡種種優勢。

“大馬天然膠豐富,中國人可來馬投資生產工業輪胎,不但可供應中國市場,同時也可銷往世界各地。另外,在馬中關丹產業園區也可採用當地的石油,結合中國的技術,生產石化產品。”

“此外,馬來西亞年輕人工資低,學歷高,懂外語,全世界都到馬來西亞投資。中馬經貿超一半的貿易額都是電子信息產品,中國為什麼不來馬來西亞投資呢?” 楊天培說。

 

(責編: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