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狂人
在俄羅斯歷史上大力推行改革的君主與政客不乏其人,雖然他們改革的目的和方式不盡相同,但都會因主、客觀因素的需要而形成“強力集團”,利瓦諾夫也不能免俗。
改革首先需要人,利瓦諾夫升任部長伊始就為自己打造出改革色彩濃厚的領導團隊。盡管他的前任安德烈?富爾先科本來就是著名的改革派,原有班底業已在改革的舞台上“打拼”了不短時日,他還是對教科部的各級干部進行了大換血。六位副部長中僅有兩位留任,其余四位中的三位系從別處“空降”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的女副部長納塔利婭?特列季亞克是利瓦諾夫2004年到教科部任科技創新政策司長時的同事,當時在國家教育政策司任副司長。2007年,利瓦諾夫回到母校任校長,順手將特列季亞克帶到莫斯科鋼鐵冶金學院做第一副校長。2012年5月初,特列季亞克調任聖彼得堡市教育委員會主席﹔2012年6月19日又被利瓦諾夫重新召回莫斯科任教科部國務秘書、副部長,此時距她回家鄉任教委主席不到五十天、距利瓦諾夫當上教科部長還未滿一個月。
2012年10月底,筆者正在莫斯科出席《開放與創新》論壇時收到國內來電稱:正在北京出席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科技合作分委會”的俄方團長特列季亞克國務秘書希望在11月1號上午參觀清華科技園。11月2日論壇才閉幕,無奈隻得請同事代為接待副部長女士。后來據同事反映,有三個詞被特列季亞克不斷重復,貫穿於參觀全過程﹔那就是:改革、創新和利瓦諾夫部長。筆者注意到,當時她在俄教科部副部級領導中排名最后——第六。而今年8月12號來京出席“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教育合作分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的特列季亞克已經是教科部僅次於部長的人物——第一副部長了。由此,讀者至少可以管窺到利瓦諾夫“舉賢不避親”的強勢作風。
改革也同時需要制造輿論氛圍。利瓦諾夫聯合斯科爾科沃商學院院長、教育政策專家沃爾科夫在自由派刊物《公報》上共同撰文闡述科教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路線圖。針對俄羅斯高校近年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上排名不佳的現狀,他指出,吸引外國教師來俄羅斯高校工作,可作為提高俄羅斯高校教學水平和國際排名的舉措之一。必須在俄羅斯高校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如改變高校的管理體系,吸引最好的教師到高校工作,“無論他們是俄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應當是最優秀的,應當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大學應當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使之成為優秀教師和學生向往的地方”。
俄羅斯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在出席葉卡捷琳堡舉辦的工業創新展覽會時指出,他不支持大學校長任命制,建議在高校嘗試新的管理模式,即實行高校行政首腦委任制和大學校長選舉制(由學術委員會選舉),由兩個人分別擔任兩個職務,代替現行的校長既管學術又管行政的管理模式。梅德韋杰夫指出,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是這麼做的,因為一個人既管行政又管學術,到頭來什麼也做不好,反而會阻礙學校的學術自由。在談到俄羅斯高校的管理體制時,梅德韋杰夫說:“俄羅斯高校面臨著最終的體制重組問題。俄羅斯目前擁有的高校數量和質量不太協調,我們需要合並一部分高校,組建強大的大學中心。這將是今后幾年高校的發展方向。”明眼人一看便知,梅德韋杰夫的講話不過是在重復利瓦諾夫的科教改革新思維,是在力挺部下的改革而已。
有了改革團隊與改革輿論做鋪墊,利瓦諾夫快速推出改革措施:首先將高等院校公費生數量減少一半並在今后逐步減少至零。將通過國家獎學金和教育貸款的方式資助偏遠、貧窮地區的學生進入一流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對全國高校的教學科研質量進行全面評估並據此將質量欠佳的院校並入高水平的大學。第三,治理整頓文憑造假,建立監測系統防止論文抄襲。第四,對俄羅斯科學院進行重組,將科研重心向高等院校傾斜。
其實利瓦諾夫還在莫斯科鋼鐵冶金學院主政時就曾有過兼並其它高校的經歷。2011年,他力排眾議經過多輪艱苦談判將國立莫斯科礦業學院並入鋼鐵學院﹔為減少阻力,他專門任命了“礦院”一位贊同合並的學者為代理校長。然而,“礦院”與“鋼院”的合並應該僅是一個特殊案例,並不具有典范意義。
2012年10月,坦波夫大學校長游說將坦波夫技術學院並入該校,引起被合並學校師生的強烈反對。坦波夫技術學院的教師、學生甚至學生家長舉行集會和游行反對合並,抗議浪潮蔓延到坦波夫整個地區。這一次利瓦諾夫的調解以失敗告終,他不得不做出讓步。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坦波夫技術學院的排名列在坦波夫大學之前。
如果說“坦波夫事件”還是發生在偏遠地區的“局部事件”,那麼幾周后發生在莫斯科的“合並風波”卻受到了全國的廣泛關注。在教科部公布的“辦學不力高校評估名單”中,130所高校赫然在列,其中不無知名院校。如俄羅斯人文大學、莫斯科建筑大學、高爾基文學院等。“評估名單”一經公布就受到了反對者“不內行”、“評估方法不完善”的強烈指責。人們認為,評估要素中諸如學校可供學生人均使用的教學、生活建筑面積等硬件因素權重過大,卻未將畢業生的就業率和科技創新能力等軟指標考慮在內。迫於壓力,教科部重新進行了一次評估。此次評估名單把“辦學不力的高校”劃分為三類,即“欠佳的”、“需要優化的”和“需要改組的”。前兩類大多是知名院校,它們將繼續保留原有的獨立性﹔而被評為第三類的五所莫斯科院校,隻有拆散重組一條出路。其中,由俄羅斯著名政治活動家謝爾蓋?巴布林擔任校長的經濟貿易大學被更強勢的普列漢諾夫經濟學院吞並,此舉同樣受到“經貿大”師生的強烈反對。但無論是校長巴布林通過司法訴訟,還是該校女生們到教科部門外舉行“無上裝抗議”,利瓦諾夫最終強行實施了合並。他深知,隻有背水一戰樹立權威﹔否則這一改革措施就會被再次視為失敗,引發連鎖反應。利瓦諾夫扳回一局,接下來的院校合並進行得悄無聲息。
2013年1月底,莫斯科師范大學集體論文造假事件被媒體曝光,在俄國內引起廣泛關注。事發后,俄教科部立即成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徹查,發現莫斯科大學下屬專業科教中心負責人安德裡亞諾夫等4名涉嫌論文造假人員均在“莫師大”進行過學位答辯。據查,答辯委員會當時共通過了19個博士學位和6個副博士學位的答辯﹔而所有答辯者提交的論文中都有大量的抄襲內容。2月18日,俄教科部長利瓦諾夫簽署命令,撤銷了11人的博士和副博士學位。目前,涉案人員已經受到追究。
為治理整頓文憑造假,俄教科部決定建設監控論文抄襲系統,以防止博士和副博士論文的抄襲行為,制定了在互聯網上公開論文內容的制度。
此次治理整頓行動牽扯出一大批學歷造假的官員和學者,其中就包括自由民主黨主席日裡諾夫斯基。
與以上幾項重大改革相比,俄羅斯新《教育法》的通過則顯得相對平靜。該項法律的起草和修改主要是在他的前任主政期間進行的,主要的分歧和爭議已得到解決。
作為教育科學部長的利瓦諾夫,倡導改革的重點不僅在教育﹔科技體制改革,同樣是他的興奮點。
早在2005年任教科部副部長期間,利瓦諾夫就受命負責俄羅斯科學院的改革工作。他力主對科學院實行強有力的國家管控,同樣引起了科學院方面的強烈反彈。在第一回合的“較量”中,雙方以互相做出讓步而告終。在修改科學院章程問題上,教科部接受了科學院主張的版本,而后者卻從此失去了對科學院所屬土地的支配權。另外,以后新選舉出的科學院長必須經過俄羅斯總統的書面確認才能走馬上任。
利瓦諾夫在其母校擔任校長期間,就經常發表文章和談話,批評俄羅斯科學院的科研工作。當上部長后,他的言語更加犀利﹔2012年6月他在聖彼得堡出席國際經濟論壇期間表示,俄羅斯科研機構在最近的20年裡完全喪失了競爭力,政府需要對其進行徹底改革。
利瓦諾夫指出:“我們確實注意到了我們國家教育和科技領域的深層次問題。近20年來,我們徹底喪失了在這些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蘇聯時期,我們有很強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但是現在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甚至都達不到最低要求。”
2013年6月27日,俄聯邦政府通過了一項關於改革俄羅斯科研機構的法案,要求對俄羅斯科學院體系進行大幅調整。根據該法案,在俄羅斯現有的6個國家級科學院中,建筑科學院、教育科學院和藝術科學院仍然保留,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將並入俄羅斯科學院。其次,為使科研人員專心從事學術研究,俄羅斯科學院將不再對其財產、公共事業及其他本不屬於科學研究的行政事務進行管理。其動產和不動產均交由政府專門部門管理。第三,部分科研院所將從科學院剝離,交由另一政府專門部門或相關部委管理。同時,取消通訊院士的評選,三年內暫停新院士改選。
按此次俄科學院改革法案主要倡導者利瓦諾夫的訴求,改革后有可能成立一個隸屬於教科部的專門科學委員會,由成績突出、年富力強的在職學者組成,負責國家基礎科學工作的管理。這一管理模式的實施,意味著俄科學院將不再統攬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從而打破了其自1724年成立以來近三百年所形成的固有格局,直接導致科研重心向高等院校傾斜。目前,俄政府已將這份改革法案提交俄國家杜馬。據報道,因科學院方面的強烈反對,國家杜馬對法案文本進行了修改,隻待今年秋天正式通過。此法案一旦獲得通過,就會成為必須無條件執行的法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