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腹背受敵
毋庸諱言,利瓦諾夫的改革觸及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力與責難。加之其隻注重結果不在意過程的個人風格,令他的處境變得不妙。
在學術界,因對科學院的改革,利瓦諾夫與很多院士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緩和。
在教育界,因高校合並改革,受到被合並院校師生乃至學生家長的詬病。
在議會方面,部分黨團企圖利用“反利瓦諾夫情緒”來達到自己的某些政治目的。
即便在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內,因為他的特立獨行,同樣遭到黨內同志的批評。2012年底,為報復美國通過的《馬格尼茨基法案》,俄羅斯杜馬三讀通過了《季馬?雅科夫列夫法案》,禁止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兒童。而利瓦諾夫是第一個對該法案提出質疑的政府高官。他在自己的微博中發表評論稱,這種“以牙還牙”的邏輯是錯誤的,因為受害的是俄羅斯無人收養的兒童。此言一出,立即招致抨擊,認為利瓦諾夫無異於承認他所領導的部門“不能盡職盡責”。按照分工,兒童教育、監護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本應由教育科學部負責,正是由於教科部工作不力才導致出現這種局面。
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使利瓦諾夫及領導的教科部陷入被動局面。進入4月,利瓦諾夫的支持率降至谷底,要求利瓦諾夫辭職的呼聲越來越高。4月17日,梅德韋杰夫總理向國家杜馬做工作報告時,自由民主黨議員打斷總理講話要求利瓦諾夫辭職。梅德韋杰夫力挺利瓦諾夫,說“部長不是盧布,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歡他”。結果,梅德韋杰夫為利瓦諾夫的辯解反而更加激起了議員們的怒火。隨后,全俄人民陣線以及俄羅斯國家杜馬的所有四個政黨黨團以不受民眾歡迎、破壞教育體系和無法同科學界建立聯系為由,發起了要求利瓦諾夫辭職的簽名活動。隻要征集到10萬個以上的簽名,政府就必需“聽從人民的意願”。有評論認為,在俄羅斯國家杜馬能夠達成如此一致意見的共同行動並不多見。
此外,在俄教科部治理文憑造假的同時,俄教科部官員也遭到了反治理,成為治理整頓文憑造假運動的犧牲品。莫斯科師范大學論文造假事件被揭露后,俄羅斯總檢察院也迅速展開調查。調查發現,2012年隸屬於俄羅斯教科部的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團共非法發放了1323份博士証書﹔盡管俄教科部此前已發現作弊現象,卻沒有採取措施取消非法授予的學位。因為此事,俄教科部6名官員被解職,另有2名被降職。利瓦諾夫的得力干將——俄教科部副部長伊戈爾?費久金,被俄國家杜馬副主席、自由民主黨主席日裡諾夫斯基舉報涉嫌文憑造假,於5月份被迫辭職。而舉報者日裡諾夫斯基曾因自己的學歷真假問題被教科部官員調查過。
俗話說,禍不單行。今年夏天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期間,大范圍舞弊事件再次引起社會關於取消國家統一考試的爭論,俄教科部也因此備受指責。俄羅斯教育監管局局長穆拉維約夫日前已被解職。對本就舉步維艱的利瓦諾夫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
然而,改革者利瓦諾夫並未因此止步。他堅信,無論怎樣,俄羅斯的教育、科技體制改革必須深化下去,否則沒有未來。
利瓦諾夫改革的思想基礎
是什麼造就了利瓦諾夫這樣一個改革狂人?
一位哲學家這樣說過:“倘若你在為改革家的思想如此激進而不解時,最好到他成長的漫漫歷程中尋找答案”。從利瓦諾夫18歲那年進入莫斯科鋼鐵冶金學院學習開始,已經過去28年﹔扣除他前后在教科部任職的4年,有24年是在“鋼院”度過的。或許在“鋼院”,我們能夠搜尋到其激進改革思想的衍生軌跡。
2012年10月,筆者曾陪同國內學者到莫斯科鋼鐵冶金學院學術交流,接待我們的是該校負責學術活動的副校長蒂莫西?愛德華?奧康納(Timothy Edward O’Connor),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副校長先生並不是俄羅斯人。
開朗幽默的奧康納先生用俄語向我們介紹說,他是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的地道美國人,后在北愛荷華大學教授俄羅斯歷史。2009年8月,當時的“鋼院”校長利瓦諾夫將他高薪聘請為學校負責學術事務的副校長。奧康納上任以來的4年間在“鋼院”實施了多項改革,在學校內部反應是比較正面的。比如:在他倡導下,“鋼院”為一些專業同時設立了全部使用英語授課的“英語班”,“英語班”的大部分學生系來自亞洲、非洲等地的國際生源,使用西方教材,目的是為了擴大生源而創收。奧康納還通過自己在美國學術界的私人關系,為“鋼院”的學者赴美進修打開通道﹔通過游說美國的大企業和基金會,為“鋼院”爭取到可觀的科研經費。
利瓦諾夫進入“鋼院”學習的最初七年,正是蘇聯逐步走向瓦解,新生的俄羅斯聯邦百廢待興的時期。
為挽救風雨飄搖中的超級大國——蘇聯,各種改革主張、改革思潮、新思維不斷出現,受影響的也不僅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其中不少改革主張來自高等院校的精英們,他們為爭取支持者首先在學生中間鼓吹自己的主張﹔思想活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為實現自我價值與理想又把這些主張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大學及科研院所逐步進入到改革的核心區,“鋼院”自然也在其中。
雖然“鋼院”是所工科院校,可卻有著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傳統。1986年戈爾巴喬夫拋出了《改革與新思維》,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政治上搞多黨制和議會政治、經濟上搞私有化、軍隊建設上搞非黨化及非政治化。對於一年級大學生利瓦諾夫來說,《新思維》打破了以往沉悶的、一成不變的說教,以新穎的形式給人以希望。據了解他的俄國朋友向筆者介紹,當時的“鋼院”經常舉辦各種關乎改革的講座、演講、沙龍,而年輕的利瓦諾夫不但是其積極的參與者,甚至還是一些活動的組織者。筆者相信,蘇聯解體前的“改革”浪潮給“思想啟蒙”階段的利瓦諾夫注入了“改革基因”。
1992年利瓦諾夫研究生畢業留在母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蘇聯解體后的第一年,俄國經濟跌落到了崩潰的邊緣。國家對教育、科研的資金投入大幅減少,教師、科研人員的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獲得了自由,生活卻變得困難的人們暫時對“改革”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改革”的必要性。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利瓦諾夫暫時變得低調,業余時間多在它校兼職授課。
1997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利瓦諾夫開始走上學校的領導崗位——分管科研工作。哪怕是時下的俄羅斯,教育科研單位行政化現象仍很突出。“鋼院”不過是個“副部級”大學,而同在列寧大街上的俄羅斯科學院卻是正部級單位。距離“鋼院”不遠的俄羅斯科學院冶金研究所是該領域的“最高”科研單位,不論是院士評選還是科研經費劃撥,“鋼院”都要看“冶金所”的臉色﹔現體制下,“鋼院”級別低、主要分工又是教學,科研上受制於“冶金所”也隻能敢怒不敢言!斯米爾諾夫教授生前曾向筆者詳細介紹“鋼院”與“冶金所”在科研上的合作狀態,他把種種不足歸咎於體制的不完善﹔教授一再強調,他本人與俄科學院冶金所所長康斯坦丁?索恩採夫院士是很好的朋友。
前文曾提到2005年利瓦諾夫做副部長時即著手對俄科學院進行改革,我們有理由認為他是在“公報私仇”嗎?
我們倒是有理由認為,2009年對蒂莫西?愛德華?奧康納副校長的成功引進,堅定了2012年利瓦諾夫部長出台“引進外國優秀教師”的改革措施。筆者注意到,利瓦諾夫部長出台的許多改革措施都有利瓦諾夫校長在“鋼院”改革的影子。為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先將改革措施放在小范圍內實驗﹔取得成功后再行推廣,本來是合乎邏輯的成熟之舉。但是,曾經在小范圍偶然成功的個案生硬地拿到大范圍去推廣,就不一定明智了。
筆者曾在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工學院與俄國同行談起引進“洋校長”現象時,多數人就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通過高薪吸引西方國家優秀教師來俄國執教的改革無法在全國推廣。一方面,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數大學沒有條件提供高薪﹔另一方面,這會挫傷俄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畢竟大部分工作要靠俄國教師完成。
利瓦諾夫在“鋼院”的長期實踐工作中所形成的改革思想已經成為指導他進行全國科教改革的理論基礎,。然而,他在“鋼院”改革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的全國科教改革同樣能夠取得成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