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調查:惠氏等洋奶粉國內外售價依然懸殊(網絡配圖)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劉然 李彥增)8月初,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產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約6.7億元。在被調查后,涉事企業紛紛表態下調有關奶粉價格。但據人民財經調查,“洋奶粉”國內外差價依然懸殊。
早在去年年底財政部宣布,從2013年1月1日起,中國將對五大類產品的進出口關稅進行部分調整。其中,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關稅為5%,顯著低於低於最惠國20%的待遇。新關稅實施后的前幾個月內,進口奶粉並未宣布降價。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從2008年以來,外資奶粉連年漲價,據京華時報報道,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等進口品牌的平均漲幅超過50%,雅培的平均漲幅累計超過60%。各大品牌的5年來首次在中國集體降價是在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后才實施,目前等奶粉總體降價幅度在10%左右,且並不是全線產品降價。
“洋奶粉”國內外價格依然懸殊
人民網通過駐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記者,採集當地超市和藥店的同品牌同款產品,並與國內天貓商城中同類型產品價格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美贊臣、雅培、雀巢、可瑞康等洋奶粉每百克價格均高於國內。在美國,美贊臣1段產品平均每百克售價為25元-27元人民幣之間,而在國內,通過天貓商城查詢到的同款產品的價格約為每百克39元人民幣,國內價格高出美國逾50%。
在英國,超市裡的嬰兒奶粉品牌主要有三個,Aptamil(愛他美)、SMA(英國惠氏)和Cow&Gate(牛欄),而這三種品牌的900g裝奶粉本地售價都在7.99磅-9.99磅,即人民幣77元-96元之間。以惠氏一段奶粉為例,英國本地售價為9.39磅,合人民幣約90元,平均每百克價格約為10元,而在國內,惠氏一段奶粉因配方不同在網絡上的售價為每百克價格22元-44元不等,是英國價格的2-4倍。
為何“洋奶粉”在國內價格高企?
不少人將“洋奶粉”的價格高企歸咎於高關稅,但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奶粉作為的進口關稅並不高。
除個人的奶粉代購行為外,進口奶粉的主要途徑是商品貿易。我國涉及嬰幼兒奶粉進口的稅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普通嬰幼兒食品,一種是特殊配方嬰兒奶粉。在海關總署發布的《2013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表》中,稅則號列20169090的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特殊嬰幼兒奶粉建議稅率為5%,另外,稅則號19011000的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食品2013建議暫定稅率為5%。也就是說,嬰幼兒奶粉進口的整體關稅一般在5%,如果再加上質檢、增值稅等,整體稅率大約在30%左右。
可見,真正推高洋奶粉價格的不是稅費,而是經銷商和商家的層層加價。“現在國內奶粉市場已經可以用畸形來形容。隻要一個品牌漲價,其他品牌必然選擇跟漲,否則給消費者的感覺是你的產品比較低端。” 一位從事嬰幼兒奶粉行業多年的人士認為,是國人畸形的消費觀念“寵壞”了洋奶粉。
洋奶粉質量與國產相當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監一司副司長馬純良在公開場合表示,2010年后,國家加大了對乳制品,尤其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監管和監測。“2011年和2012年,我們共監測了12000個樣品,問題的檢出率隻有0.77%,2012年對進口奶粉進行抽檢, 43個批次不合格,問題檢出率是1.13%。”
他表示,今年上半年,美國曾經發生了乳制品的彎曲杆菌事件,荷蘭也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當中檢出黃曲霉毒素M1,新西蘭乳粉當中檢出過雙氰胺。在中國消協公布的上半年嬰幼兒配方乳粉和乳制品投訴的情況中顯示,進口的、外資的,佔了6成。
“所以,嬰幼兒配方乳粉中的質量安全問題也是普遍的,國外的也不安全。”
而近日,北京市消協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分別從北京和香港市場購買奶粉,涉及伊利、蒙牛、惠氏、雅培等11個品牌15種樣品,並委托農業部乳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做質量指標測試。結果顯示,15種樣品所有項目均符合國家標准,沒有顯著性差異。但銷售價格差異較大,與實際品質不成正比。
《人民日報》一篇評論指出,消費者對進口奶粉的偏愛雖然情有可原,但客觀上確實縱容了進口奶粉肆無忌憚地漲價、國外劣質奶粉濫竽充數、國產奶粉披上“進口”外衣就價格翻倍等怪現象。
洋奶粉何時不再是奢侈品?
需求和供給決定價格。國人對於洋奶粉的盲目信任與追捧才是抬高奶粉價格的最終因素。雖然洋奶粉近期屢曝質量問題,但國產品牌仍難拾國人信任。因此,國產奶粉不振興就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洋奶粉的整體高價狀況。
在今年5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要求要把提升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水平作為突破口,把優質國產品牌樹起來,使消費者的信心提起來,並提出五項具體措施。
日前,工信部已經編制完成《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並重組工作方案》並上報國務院等待批復。
據測算,中國目前1-3歲的嬰幼兒有4800萬人,奶粉仍是絕大部分孩子的主食。
(人民網綜合駐美國記者喬荍、韓莎莎,駐英國記者王一三,駐澳大利亞記者雪萌,駐香港記者李海元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