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

厲以寧:中國經濟能保持7%—8%的增長率【2】

田亮 許陳靜

2013年10月25日10:34    來源:《環球人物》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訪厲以寧 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轉

  國資委不要直接管企業

  9月中旬,厲以寧率團對德國、西班牙進行了為期7天的學術訪問。他說,之所以會有此次歐洲之行,是因為國外近來唱衰中國,認為從2010年第一個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長率連續13個季度放緩。今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不能提高內需在經濟結構中的作用,到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至4%左右,面臨“硬著陸”風險。

  環球人物雜志:您認為中國會“硬著陸”嗎?如何看待西方針對中國的悲觀論調?

  厲以寧:中國經濟吸取了世界各國應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完全可以避免“硬著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今后,經濟指標雖然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實現兩位數增長,但應該能保持7%—8%的增長率。

  環球人物雜志:但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如民營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的競爭中仍不佔優勢,且面臨融資難等問題。

  厲以寧: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后,民營企業一直迅速發展,但它們依然是脆弱的。在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2010年以來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中,民營經濟受到的沖擊都是最重的。但上世紀90年代前期,民營企業的確有一段大發展時期。根據這兩方面的情況來看,我們不能說上世紀90年代前期是“國退民進”,這不是中央的政策,只是一個時期經濟格局的變化會對民營企業產生很大影響。

  像你說的,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國有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比較容易獲得貸款。有的大企業沒有太大的投資框架,就把從國家和銀行得到的貸款交給專門成立的子公司進行放債。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能說是國家政策如此,只是在一些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從整個趨勢來看,上世紀90年代前期到現在,民企和國企大體上是平行發展的。國企、民企的最終發展目標是實現雙贏、共贏。

  環球人物雜志:要實現共贏,國有企業應該怎麼做?

  厲以寧:應該對國有資本體制進行改革。這個改革分高、低兩個層次。高層次的國資體制改革,主要是提升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國有資本既然擔負著國家賦予的使命,就應該想辦法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加國有資本最終的收益和價值,這才是國有資本管理部門的任務。因此我建議,要對國資體制進行改革,國資委不要直接管理企業,而應該組建若干個行業性或綜合性的國有資本投資基金公司,哪個行業需要大發展,或者產能不足,就加大資本投入﹔哪個行業產能過剩,就抽回資本。

  低層次的國資體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即變國有企業為真正的企業。既然現在大部分國有企業已經是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就應該讓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法人治理結構起作用,要國資委直接管理干什麼?!你(國資委)把企業變成不能自主經營的企業,這是失職!即使國家擁有的股份比較多,(企業)也不是你一家的呀,得跟大家商量,通過召開股東會、董事會來做決定。隻有這樣,國企和民企才能處在平等的位置上。國企是執政黨的經濟基礎,民企也是,執政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國企、民企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企業。無論國企、民企,其產品都屬於中國制造,品牌也都是中國的品牌。隻有當大家都根據法人治理結構來進行管理,公平競爭,民企才能感到安全、踏實,國企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性,才能自主決策、自主經營。這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環球人物雜志:民營企業是不是也需要改革?

  厲以寧:對於民營企業來說,不叫“改革”,用“改革”二字容易引起誤解,應該叫“體制轉型”。民企體制轉型的前提,是產權必須得到保護。

  在產權得到保護、產權清晰的基礎上,民企要重視發展方式的轉型,也就是要和國企一樣,進行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一些人總覺得,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可以用,但這個時代其實已經過去了。我在珠江三角洲考察時,有企業家問我:“我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是中小企業,做玩具、日用品、服裝,產品價格都很便宜,怎麼搞自主創新?”我笑了: “我也在福建和浙江考察過,人家(的一些民企)跟你一樣,卻能自主創新,比如產品工藝的設計改一改,原材料的選擇改一改,營銷方式改一改,所有這些都是創新的表現。”

  還要重視營銷方式的轉型。市場是可以創造的,不僅需求可以創造供給,供給也能創造需求。電動刮胡刀剛問世時,人們不敢買,擔心把肉刮下來。一些大公司就派人表演給消費者看,這樣才慢慢推廣開來。營銷方式和自主創新是結合在一起的。企業要不斷有新產品出來,才能吸引人,而有了新產品,就要有適合它的營銷方式。

  管理體制上也要轉型。家族制、家長制管理體制已經過時,應該採取經理人制度。血緣關系不一定等同於接班的關系,兒子可以有股權,但如果他的才能不足,就不能成為公司將來的總帶隊。

  環球人物雜志:對於國企和民企的合作前景,您怎麼看?

  厲以寧:二者間相互競爭是必然的,合作也是必然的。我剛從德國回來,那裡有很多小企業是專門為大工廠生產某個零件的,產品質量很高。這些小企業的老板,可能就是由熟練的技工成長起來的。工業化剛開始時,第一批機器是誰造的?都是英國當時的小老板,他們會建磨坊、會做鐘表。而在中國,國有大型企業不和廣大的民營小企業合作,什麼都要自己生產,實際上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國企、民企的合作有潛力可挖。

(責編:夏曉倫、劉然)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