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被譽為全國人民的“冬季菜籃子”,去年出島蔬菜332萬噸。然而,守著偌大“菜園子”,當地人卻感覺菜越來越貴。
2月12日、13日,記者深入海南常年蔬菜基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超市,跟隨一捆蔬菜的流通軌跡,探究蔬菜為何“田頭賤,攤頭貴”。
舊州鎮蔬菜種植基地
“冬季種葉菜,賠得很慘”
海口市瓊山區舊州鎮內,相距不過2公裡,有兩個常年蔬菜基地。一個在羅馮肚田洋,佔地120畝﹔一個在池蓮村,佔地170畝。大棚裡,前者種甜椒、長豆角,后者種上海青、小白菜等葉菜。
走進羅馮肚田洋,見甜椒綠油油的,漲勢喜人,記者納悶:“這麼多甜椒,賣到海口,菜價怎麼會貴?”
蔬菜基地負責人、光明之路種養合作社理事長吳應獻搖了搖頭:“農民種菜,也看市場。60畝甜椒,賣海口每斤1—1.5元,賣北方每斤1.7—2元,你選誰?”
可是,菜都賣到北方,當地的菜不就貴啦?吳應獻說,海南冬季陽光足,散戶露天種菜,比大棚的長勢還好,市場並不缺菜,價格也不高。到4—11月,太陽光照強,台風多,暴雨多,散戶種的菜難成活,大棚才種葉菜,專供本地。
蔬菜基地種甜椒,銷北方,也是為彌補夏秋季的成本缺口。吳應獻算了一筆細賬:去年4月,生產1斤葉菜,平均成本1.66元,其中人工0.817元,地租0.1元,復合肥0.213元,有機肥0.142元,種子0.107元,農藥0.071元,水電0.036元,大棚折舊0.136元,其他0.036元。而葉菜的地頭價每斤2—2.5元,最便宜時每斤0.8元,農民賺不到多少錢。
“在冬季,基地種葉菜,會賠得很慘。”海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梁振深說著,帶記者來到池蓮村家宜蔬菜基地。
一進門,見大棚敞開,稀稀拉拉種著幾壟上海青、小蔥、菜心。蹲下身,看菜心的葉子被虫吃得窟窿套窟窿。一壟葉菜干脆被打了除草劑,干死在地裡。
“菜貴,哪裡貴?”蔬菜基地負責人許仕英,聽說喊菜貴,嗓門立刻高起來,“前幾天,小白菜一斤3毛錢,這兩天連續陰雨,調到6毛錢,還不夠本。”她說,地租每年每畝900元﹔雇工20人,每人每天70多元﹔加上其他費用,2年投入400多萬元。而冬季菜價上不去,夏季產量低,再算上病虫害損失,去年虧損100多萬元。
“家宜基地能維持下來,算不錯的。60%的散戶露天種植,規模小,設施差,一遇上災害,待採的菜隻能爛在地裡。”梁振深說,去年受“天兔”“蝴蝶”等台風影響,蔬菜零售價格偏高,部分葉菜價格高達8元/斤。
海南省物價局副局長董德標說,去年全省常年蔬菜面積達13.85萬畝,但旅游人口、城鎮人口遞增,蔬菜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不平衡,推高了蔬菜價格。要平抑菜價,首先應建立“菜籃子”產品動態儲備機制,應對台風、暴雨等突發事件﹔其次,建立農業保險機制,針對露天蔬菜種植戶,制定相關保險品種﹔第三,研究出台蔬菜最低收購價機制,提高企業和農民種植積極性。
海口南北蔬菜批發市場
“進場費每袋合1.5—1.8元,太貴了”
海口南北蔬菜批發市場,是瓊北唯一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島外蔬菜進入海口、三亞,一般要經歷生產者—中間商販—南北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消費者等5個環節,進入樂東、白沙、保亭等地,還要經過二級批發。每公斤蔬菜從昆明、南寧運到海口,費用分別為0.54元和0.5元,從昆明到三亞費用達0.6元。運輸費用是推高菜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冬季,省內蔬菜佔據南北市場主流,每天轉運量400噸。這些菜的中轉費用又如何?
澄邁縣批發商王興說:“小白菜,收0.6元,賣0.8元﹔荷蘭豆,收2.5元,賣3元,利潤都在0.5元上下,可進場費每袋合1.5—1.8元,太貴了。”
王興在南北市場租了20多平方米門面房,月租1000元,運輸費每月3000元,兩口子所賺的錢,每月不過三四千元。
“2013年前,市場收費按車計算,不論噸位,每車700元。去年,按海口市物價局的定價,收綜合服務費,每噸蔬菜60元。我們讓利批發商,每噸減收10元。”海口南北蔬菜批發市場副總經理柯粵秀說。據他介紹,南北市場從“馬路市場”一步步發展,因租地難,搬遷4次。去年,新場地更換鐵棚、硬化路面、支付員工工資,花費數百萬元,沒拿政府補貼。
董德標說,海南省政府實施“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正在海口投資新建4個公益性市場,向蔬菜基地、合作社、菜農免費開放,減少流通費用。此外,在海口南北市場、三亞鴻港市場兩個區域壟斷市場之外,研究建設東、西部批發市場,完善常年蔬菜交易配送格局。
國興大道邊農貿市場
市場管理費用高,導致場外便宜場內貴
2月12日下午4時30分,一個小伙子手拉平板車,火急火燎地在南北市場裡轉圈選菜。車上成捆的小蔥、芹菜、甜椒、韭菜,挂著雨水,閃著鮮亮的綠色。
他叫李林茂,哈爾濱人,剛做菜販一個月。
“小白菜,多少錢一斤?”李林茂咬著筆,從包裡掏出本,邊問邊記。
“8毛。”賣菜的是一個穿黃色上衣,頭戴斗笠的婦女。
“7毛吧。”李林茂還價,但並不固執,最后仍按每斤0.8元成交。
一圈下來,面包車裡的菜已是滿滿當當。李林茂開起車,20分鐘趕到國興大道邊的農貿市場。
“入行晚,隻在市場外租了個攤,一天8塊錢,加上停車費,共12元。”李林茂說著,掏出小賬本,上面記著每斤菜的進價和售價:小白菜進價0.8元,賣1元﹔青瓜進價0.8元,賣1.5—2元﹔荷蘭豆進價3元,賣3.5—4元﹔芹菜進價1元,賣1.5—2元……每斤菜的利潤大概是0.5—1元。
“薄利多銷,我賣得便宜,一天掙100來塊錢,裡面賣得老貴了。”李林茂指了指農貿市場裡的攤位。
記者不信,走進農貿市場,挑小白菜、青瓜、荷蘭豆三種菜,和李林茂的菜比較,發現小白菜每斤2元,青瓜3元,荷蘭豆5元,平均比李林茂的菜高出1—1.5元。
“外面賣4元,你為啥賣5元?”記者問賣荷蘭豆的中年人。
“品質不一樣。”他回答,“一家子從鄉下到海口,要交攤位費、租房、吃飯、小孩上學,能不賺點嗎?”
據了解,海口、三亞、儋州的農貿市場攤位費比廣西地級以上城市同類攤位費每月高出240元,有的隨著農貿市場升級不斷上漲。中間費用提高,加重了“菜籃子”的負擔。此外,農貿市場規模小、數量少,導致本地蔬菜流通渠道不暢。一方面,種植戶因“進不了”或“進不起”市場,蔬菜滯銷﹔另一方面,海口、三亞需求量大,但其他市縣蔬菜調不進來,造成“菜價貴”。
各類銷售蔬菜的超市
進貨渠道和包裝不同,菜價隨超市檔次而提高
海口濱江路,和風江岸小區,新開一家“好新鮮”平價瓜菜店。店面不大,“政府調控,穩價惠民”的牌子下,擺著4排蔬菜,40多個品種。
記者挨個看菜價,見小白菜每斤1.58元,青瓜每斤1.9元,荷蘭豆每斤6.38元。比起零售市場內的攤點,小白菜、青瓜不貴,荷蘭豆貴1.38元。
好新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說,平價店的菜大部分來自自有蔬菜基地,一部分來自家宜蔬菜基地,均是直供,沒有中間環節。該店輻射周圍2000多戶,每天售菜1500—1800斤,營業額2000多元,毛利15%—20%,除去損耗,毛利8%。
王文說,定價主要參考成本、讓利於民。店面月租16500元,一次性裝修、設施費20多萬元,另有員工工資、運輸費、水電、物業費等。目前開設的8家“好新鮮”連鎖店,隻有3家盈利。
“對平價店,政府補貼租金、水電1800元,銷售一斤蔬菜,補貼6分錢。”王文說,正考慮用電子商務直接配送蔬菜到家,減少實體店費用。
據董德標介紹,去年新建蔬菜平價店、平價專區33個,目前全省共有平價商店117個,日均供應平價菜122噸,平均每天減輕市民“菜籃子”負擔13萬元,每天有8.2萬戶吃到平價菜,一定程度平抑了菜價。
相比平價店,普通超市的菜價要高出不少。在大潤發超市國興店,記者看到,葉菜類每斤超過3元,青瓜每斤3.68元,而包裝好的荷蘭豆,每斤15.5元。這些菜來自南北蔬菜市場,對比批發價,葉菜、青瓜每斤不超1元,甜椒每斤1.5元,荷蘭豆每斤3元。
高級超市的菜價更高。在海口西部的紫荊百貨,包裝好的小白菜、油麥菜、芥菜,均為每斤6元。負責人說,這些菜貴,一是無農藥殘留、口感好﹔二是精挑細選,沒有虫蛀、磕碰等瑕疵﹔三是人工費、包裝費、進店費高。“菜的品質好,周圍人群消費又高,菜價自然高,這也是差別競爭。”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