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待淨化
從前以質量取勝的外貿貨,如今更像在打一場品牌真假之戰,名牌LOGO的吸引力在不少消費者心中遠勝於材質、做工等因素,讓消費者紛紛掏腰包知假買假。而網絡與“原單店”的線上線下互動也讓烏煙瘴氣的“外貿貨”市場有些亂套。
消費問題專家、吉林大學教授金曉彤表示,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之所以選擇所謂的“原單”產品,是一種既能滿足虛榮感又能省錢的“捷徑”,一些商家正是看到了部分消費者這種消費需求,才催生了“原單”產業的出現,這對於保護品牌形象和維護正常消費環境都是不利的。
一些消費者認為,要想根治這些仿冒的所謂“外貿貨”流行的市場弊病,必須要加強執法力度,一些人還建議應該為其立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志明認為,對於制造、銷售假貨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國本來已經形成了一套很嚴格的法律法規體系,現在急需做的,是在現有框架內加強依法治理,對於造假、售假嚴厲查處,及時管理,才能有效淨化市場環境。
採訪中不少消費者呼吁,在微信營銷火熱的現今,治理朋友圈中售賣“A貨”的行為勢在必行。有些商家“殺熟”,正品和“A貨”混著賣,買家都是直接或間接的朋友,也不好撕破臉,維權面臨窘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