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認識新常態 適應新常態 引領新常態

——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14年12月12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亮點 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會議用這麼大篇幅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經濟新常態,是因為我國經濟正處於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形勢、新時期,必須要統一大家的認識,轉變觀念。隻有深刻認識新常態,才能適應新常態。隻有思想和行動統一,才能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認為。

  “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社會各界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這次會議對新常態進行深入分析,就是要統一大家的認識。”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也這麼認為,“目前我國經濟體量已經很龐大,維持中高速增長能保証就業,因此調控空間比較大。我國經濟有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這正是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好時機。”

  “我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目前,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總的來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孫立堅對此非常認同。

  亮點 積極的財政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

  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

  “2015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宏觀經濟政策‘組合’將是連續第五年實施。雖然政策名稱不變,但在經濟新常態下,實際內容和實施的重點將會有所變化。”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就是這對“老搭檔”的新內涵。

  高培勇認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基調是擴張性的,財政赤字將有所增加,在這方面我們具備較大的空間。按明年經濟增長7%來計算,赤字率不超過3%,2015年赤字空間在1.9萬億左右。2014年財政赤字安排是1.35萬億元,因此明年的財政政策可以更“積極”一些。

  “不過,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正明顯遞減。”高培勇強調,明年無論是加大投資還是推進結構調整,都應把重點放在改善民生上。

  孫立堅也認為,在財政支出方面,應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通過民生改善提振消費。同時,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影子銀行、地方融資平台、地產等領域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去杠杆、防風險是一項中長期任務。因此貨幣政策需要平衡好短期穩增長和中長期控制風險之間的關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所謂鬆緊適度,就是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保持靈活性,該緊的時候適度收緊,經濟運行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可以在穩健的基調下適度向鬆的方向微調。”

  高培勇表示,目前就業相對良好,物價基本穩定。貨幣政策實施的重點,可以更多地放在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環境以及防范金融風險和重大改革推進上。

  亮點 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

  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二是創新要實,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三是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這個目標與新常態定位是一致的,要完成經濟發展動力轉換,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要有以創新、技術、質量為內涵的新增長點來代替過去的經濟增長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這種經濟增長點的形成要通過制度改革放鬆管制,拓展市場空間,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同時還要利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積極提供公共服務,在一些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領域實施趕超戰略。”

  “隨著我國技術發展從‘跟跑’到‘領跑’,靠政府來挖掘和培育新興產業的路子越來越走不通。”孫立堅認為,“在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的過程中,要確保政府‘不越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不過,政府也得‘不缺位’,必須要加快轉變職能,在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上更有作為。”

  “‘培育新增長點’不僅是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也是我國全面擺脫‘三期疊加’風險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將它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政策的核心,可以使明年經濟工作定位更明確。”劉元春表示。

  亮點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僅可以縮小東中西部的區域差距,而且可以減少能源資源從西部轉移到東部的成本,也可以減少人員大量流動帶來的社會成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可以縮小北京、天津與河北周邊地區發展的差距,並實現不同地區的產業和功能分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有利於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對化解我國過剩產能也有積極意義。此外,還可以使我國西部地區變身為開放前沿,非常有利於發展。”

  侯雲春認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是我國培育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大手筆、大舉措,是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戰略支撐。成功實施這三大戰略,將使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站上新高度,獲得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並主導的新的國際合作框架,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國際區域合作。同時,國際區域合作要依托國內區域合作。長江經濟帶橫貫東中西,向東面向海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向西通過亞歐大陸橋與中亞、歐洲相連接,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南亞和印度洋相連接,有利於統籌東中西部,通過國內區域合作,推動國際區域合作,建成跨越亞歐,連接三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肖金成表示。

  亮點 加快推進改革開放

  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在全球經濟陷入后金融危機的低迷之際,利用結構性改革走出困局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誰能夠在未來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取得先機取決於各國結構性改革是否徹底、是否更符合經濟發展趨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劉元春說。

  “當前,我國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尤其是在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准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要推出具體有力的改革舉措,並加強政策落實。”鄭新立認為。

  “要盡可能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決策權。在投資方面,要盡快推進負面清單措施,‘法無禁止皆可為’。此外,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給予民營企業在一些公共服務行業的特許經營權,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提供一些公共服務。這對打破行業壟斷、穩定經濟增長、提高增長效益、保障民生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鄭新立說。

  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放開民營銀行准入,意義也十分重大。融資難、融資貴是我國當前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股市、市等直接融資渠道﹔同時放開民營銀行的准入、打破銀行業壟斷,可以顯著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隨著金融監管政策的完善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放開民營銀行准入,已經具備了條件。”鄭新立說。

  “打破傳統利益結構,重構發展的激勵體系,全面糾正我們在建設市場經濟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扭曲,這次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很大。”劉元春說。

  亮點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今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一系列自貿區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在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構建。

  “從內需和外需平衡方面看,時下內需比較疲弱,導致進口增速放緩。”連平說。

  在進口和出口平衡方面,當前我國經常項下的順差佔GDP的比重已回落至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4%以下。“數量上的平衡是一個結果,新常態下我們更要追求進出口質量。出口方面,我們要繼續維持出口大國的地位,加速出口結構轉型升級,從低端勞動力制造,向質量、技術、品牌升級,再創國際競爭新優勢。進口方面,要進口更多的先進技術設備,促進國內經濟轉型,進口更多優質商品,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說。

  在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方面,“過去利用外資,主要著眼於保就業和增強出口競爭力。新常態下,吸引外資為的是外商帶來的技術、管理、品牌、渠道、研發和服務等‘生產要素包’。我們對外投資,早期是為了出口,現在越來越多的是為獲得技術、品牌和海外銷售渠道。”隆國強說。

  連平認為:“如今資本雙向流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明年我國可能成為直接投資淨輸出國。隨著QFII、RQFII、QDII的額度不斷增加以及滬港通的實施,証券投資項下也將逐步呈現雙向流動的格局。”

  “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連平認為,未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重點是採取各項舉措推動內需增長,逐步縮小貿易順差﹔穩步推進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開放和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促進我國國際收支走向更為合理和健康的平衡。

  稿件採寫:本報記者李麗輝、田俊榮、劉先雲、林麗鸝、姚懿文、喬棟

  版式設計:李姿閱

  內容統籌:楊義、沈寅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2日 10 版)

(責編:值班編輯、孫源)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