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費高門檻 警惕外資銀行四大陷阱--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高收費高門檻 警惕外資銀行四大陷阱

袁峰

曾幾何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外資銀行一直是金融業的標杆,無論是產品、服務還是收益率,都領先於本土銀行。點評:外資銀行一直是走高端路線,但為了完成存款目標不得不隨行就市,進行高息攬存,這也是銀行業競爭的常規手段。
2013年03月11日08:12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曾幾何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外資銀行一直是金融業的標杆,無論是產品、服務還是收益率,都領先於本土銀行。但是,自從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負收益、天價收費賬單、信用卡高門檻、打高息牌攬儲等等屢被曝光,外資銀行的光輝形象大打折扣。有銀行業資深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負收益有海外市場表現不佳的外在原因,但外資行的高收費、高門檻一直存在,這也許是外資行的一種競爭策略,但並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伴隨金融危機的爆發,由於母行受到沖擊,外資銀行業務開始收縮。數據顯示,外資銀行在中國銀行(601988)業總資產的佔比逐年下降:從2007年高峰的2.38%,下降至2009年末的1.71%。在2010年和2011年,外資銀行總資產佔比又分別回升至1.85%和1.93%,總體仍在低谷徘徊。

  陷阱1 理財產品收益巨虧

  去年底,不少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空紛紛冒了出來,先是東亞去年理財產品到期后出現“零收益”,隨后星展銀行QDII產品曝出虧損20%。其實,這不是一家、兩家外資銀行出現的事情。記者統計發現,渣打一款代號為200710的QDII美林“聚焦亞洲”理財產品,曾出現了近半巨額虧損。花旗的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貝萊德世界金融基金(歐元),也曾分別虧損48.45%和42.75%。

  數據顯示,2012年到期且披露收益信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共有19219款,其中有160款理財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而且還有7款產品實現零收益,讓部分投資者吃了虧。在零收益的產品中,外資銀行竟是主力軍。東亞銀行的“如意寶系列4之美元5年期”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4%,實際收益為0﹔渣打銀行的“市場聯動系列—中國概念交易所交易基金挂鉤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為10%,實際收益為0﹔星展銀行亦有3款產品收益為零,另外,星展銀行還有一款產品名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4期12個月工行H股挂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EZDP”,實際收益是-10%。

  點評:外資銀行頻陷“理財糾紛”並非沒有原因。比起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發行的QDII(境外代客理財)產品數量要多得多。而這些QDII產品大部分是以股票、匯率、基金、大宗商品為挂鉤標的結構性產品,不僅不保本,且多涉及金融衍生品,產品設計和理財協議條款極為復雜。特別是前幾年,部分外資銀行在銷售過程有瑕疵、風險提示不及時、贖回機制不暢、虧損信息隱瞞等問題頻現,因此,客戶“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巨虧的“陷阱”。經歷了金融危機沖擊后,外資銀行在理財市場恢復聲譽和信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曹華、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