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一旦合作有了成效,利益攸關者就會打自己的算盤,畢竟誰也不甘做他人嫁衣。互聯網金融就是這樣,在互聯網聚沙成塔的效應堆積出一個龐大的客戶市場后,互聯網公司和基金公司之間就開始各自盤算如何將拉來的大量粉絲變為自己的客戶。
從目前來看,互聯網公司優勢似乎更明顯,利用網絡理財的低門檻吸引用戶,然后輔之以網絡游戲、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生活繳費、保險行業、彩票行業等將用戶保留在自己的生態圈內,初步實現了用戶的沉澱和挖掘。但基金公司卻陷入了如何把更多權益類的基金推銷給網上的用戶的難題。
基金網站相當於一個基礎賬戶,通過支付場景和用戶體驗把客戶圈進來,再通過投顧服務等向客戶推薦基金定投、債券型、股票型等其他產品。去年由於各類“寶寶”推動了貨幣基金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基金公司2013年貨基管理費收入突飛猛進,而股基和混基的管理費收入增幅相對較小。
收入變動的背后是基民結構的變化。互聯網平台的出現使得基金公司股基和偏股基基民佔主流的天下受到威脅,貨基的基民在陸續增加。而互聯網客戶風險偏好較低,不太會接受淨值波動的權益類產品,對金融產品的風險理解得也不深,投資帶有一定盲目性。讓他們充分理解權益類產品並轉化為購買行為,需要較長的過程。但對於參與互聯網平台銷售的基金公司而言,急需通過基金銷售變現,來填補前期不菲的投入。此外,貨幣基金的政策紅利在消退,央行日前曾表態“不允許存在提前支取存款而不罰息的合同條款”。
這就需要基金從業者運用智慧和駕馭能力,將專業的証券投資知識、復雜的投資邏輯通過互聯網簡化后呈現給投資人。如何增加用戶黏性,如何讓投資的理念在這些投資者心中生根發芽,形成以后的持續購買成為了基金公司頭腦風暴的重點。
如此看來,基金公司之間較量的不僅是投資能力,還包括互聯網營銷能力。隻有將用戶維持在自己的內循環中,未來才有更大的可能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中切分到更多的利潤。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