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建成”取代十七大報告的“建設”,一字之易,寓意深遠。這預示著小康社會建設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小康社會正在躍出東方地平線。
三十年小康路
終點依稀可辨
小康社會發端於鄧小平1979年“小康之家”的描述。1982年,黨的十二大鄭重承諾,到20世紀末要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小康社會征途始發。20世紀末,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圓滿完成既定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乘勝前進,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建成”代替“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的終點已依稀可見。
為了量化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國家統計局自2003年開始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2011年末,國家統計局依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個方面23項指標,計算出截至201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0.1%。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等7省(市)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超過了90%,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有一步之遙。
“我們准備好了!”十八大代表、北京朝陽區高碑店村黨總支書記支芬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充滿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了倒計時。
展望小康社會
勾勒幸福圖景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0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40元﹔農民工看病可直接報銷﹔戶籍人口百分百享受社保﹔市區中小學生免費乘坐公交﹔屢獲國際健康城市獎項……這就是江蘇蘇州。早在2005年,蘇州在江蘇率先達到省定全面小康,堪稱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樣本,透過它,我們可以展望未來中國。
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既是要求,也是展望。
2020年后的中國,是怎樣一幅圖景?十八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這樣勾勒全面建成后的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胡鞍鋼教授預計:“中國將成為綠色發展創新國、引領國和最大貢獻國,邁向共同富裕型小康社會。”
十八大代表、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說:“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挂鉤,廣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收益。”
短途並非坦途
仍需攻堅克難
全面小康社會“竣工”在即,但並非唾手可得。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僅為71.4%,與東中部地區差距明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面臨諸多阻力和挑戰。正如李克強在同代表討論十八大報告時所說:“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
通向小康社會的最后一段路該怎麼走?胡錦濤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在談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指出,山西要推動深度轉型,加快走出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新路﹔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社會事業、創新社會管理。十八大代表、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則說,今后甘肅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凝心聚力加快轉型跨越,堅定信心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以人為本增進群眾福祉。
行百裡者半九十。雖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剩8年短途,但是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囑咐:“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全黨同志一定要埋頭苦干、頑強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