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摘自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總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這一目標的提出,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形成公平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通過不斷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使之既成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動力機制,也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於解放生產力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保証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黨的十三大提出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制度。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五大提出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黨的十六大提出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初步建立起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在看到我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調整與完善。近年來,我國宏觀上的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政府部門傾斜,居民部門佔比持續下降﹔微觀上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行業間、城鄉間、地區間等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灰色收入和不法收入大量存在。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障礙。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奮斗目標,給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定位。在我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后,不斷調整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了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標,需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促進就業、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優化政府支出結構、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