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談
有關“限薪令”,又有新消息。近日,中紀委網站上公布了一批央企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其中,中國石化、神華集團、中國南方航空在履職待遇、薪酬用工管理、職務消費超標方面存在問題,這已經透露了更加明確的信息:國企限薪令,絕不僅僅是對國企高管及整體薪酬超標現象的經濟約束,更是涉及深層次的國有資產監管責任。限薪,必須動點真格。
遺憾的是,在“限薪令”面前,部分國企依然有突擊漲薪現象,甚至有國企業績下滑,高管卻享受漲薪的鮮明反差。
圍繞國企高管的高薪現象,近年來引發了激烈爭議。隻不過,當國企高管的薪資待遇出現泡沫,就用行政手段去調控,這一招頗有些“頭痛醫頭”的意味。而部分國企高管“突擊漲薪”,就擊中了“限薪令”的軟肋。
同時,國企高管高薪背后還有權責不對等的難題所在。部分國企高管實際上掌握著給自己加薪的主導權。之前包括MBO(管理層持股)等模式,更使得部分上市國企高管擁有的不僅是看得見的賬面工資,更有持股分紅、股票套現所帶來的巨額收入等隱性收益,對於這類國企,很難用單一的限薪杠杆來加以約束。
也正基於此,由國資委主導的自上而下的高管限薪模式,注定會面臨復雜多變的現實而處處“行路難”。其實,對於高管限薪,更有效的途徑是自下而上的高管限權。國企職工代表大會需真正發揮作用,吸納更多的員工代表參與,擁有投票權,可以對高管薪資待遇進行定期審議。一旦三分之二的員工投反對票,那麼高管薪資就必須加以調整,調整幅度形成方案后再經由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然后再將企業內部通過的高管薪資方案,交由國資委審核。如此一來,國企員工當家做主的本質才能真正得以體現,也就能防止國企高管薪資過高現象中的“內部人風險”。
國企高管薪資到底高不高?主要應論其實際貢獻與受益之對比。而國資委很難掌握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運行情況,這一績效考核的主導權必須下放,讓廣大基層員工來作出評判。這其實就是將監督鏈條延伸至全民參與,也能大大減少國資委在考核過程和結果中的信息不對稱。
國企高管限薪既不能讓高管變成“活雷鋒”,畢竟這與市場化的業績考核規律不相符,但更不能淪為形式,讓部分國企高管繼續換湯不換藥地享受高薪高福利以及其他高回報。國企高管這一年到底干得好不好?該拿多少薪資?基層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讓他們來做最后的評判者,這也才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僅國企高管有權考核員工的績效,打破人浮於事和鐵飯碗模式,員工反過來也能決定高管的薪資福利。畢竟有別於民營企業的產權與經營者統一,國企高管不過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操作層,他理應接受來自內部和市場的業績打分,才能拿與貢獻相匹配的薪水。
想要根治“高薪泡沫”的現象,還是應當對體制和管理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改革。比如對高管的選擇應淡化行政主導色彩,凸顯市場篩選原則﹔在高管薪酬的監管上,進一步強化對蓄意作假者的問責制﹔而高管績效的考核應綜合其所在行業的壟斷性質,有效區分“壟斷紅利”與“高管努力”的相對貢獻度。
□畢舸(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