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
第28 期(总第163 期)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
20 12 年8 月30 日
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0 10 年12 月13 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经体[2010]2836 号文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进一步细化实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山西省通过改革试验率先走出一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今年8 月7 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 ] 98 号文批复《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 )。批复明确提出,《 方案》 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探索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批复要求,山西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改革试验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 方案》 全面实施。要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着力探索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体制机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配套推进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对外开放等工作,着力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根据((方案))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专项改革方案,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改革试验事项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对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妥善提出对策。 批复强调,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支持和指导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拟推出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改革事项,山西省具备条件的优先在山西试行。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改革试验的指导和协调,进一步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对《 方案》 实施的督促检查和分析评估,建立改革风险防控和纠偏机制,保障改革试验平稳有序推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
第29 期(总第164 期)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
20 12 年9 月10 日
皖扛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皖江城市带深入贯彻落实《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国函[2010 ]5 号),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进一步完善载体建设,强化区域合作,狠抓招商引资,加快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品牌和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一、规划体系逐步健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江北、江南集中区总体规划加快编制,起步区规划获批实施,江北集中区四个单元、江南集中区梅龙中心控制性详规编制加紧推进。各市集中示范区园区规划审核报批进展顺利,铜陵、安庆集中示范园区首批通过设立,其他各市加紧进行中。皖江示范区人力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及集中示范园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先后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上报待批。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绩黄高速建成通车,宁安城际铁路、芜申运河等重点工程加紧建设,合肥、马鞍山综合客运枢纽站等陆续开工建设,合肥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基本建成,预计年内可以投入使用,池州长江大桥、芜湖二桥、济祁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芜湖港、安庆港、铜陵横港物流园初具规模,马鞍山长运物流港被列入省政府861 项目。江北、江南集中区天然气联线工程稳步推进,实施示范区输配电网升级计划,提升示范区内能源保障水平。加快沿江大型排涝泵站建设,加强沿江主要支流防洪治理,严格保护和扩大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定期上报项目进展动态,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目前,示范区各项重点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陆续签约。其中,投资110 亿元的铜陵皖中国际商贸城项目、投资110 亿元的马鞍山数字硅谷国际产业园项目等成功签约落户;广东祥能集团总投资300 亿元的高铁站南现代服务产业园、合肥鑫晨光电科技总投资285 亿元的第8 . 5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等开工建设,总投资1000 亿元的池州正威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有力推进,目前开始整机厂建设;投资175 亿元的合肥京东方六代线项目竣工投产。四、承接载体加快提升。顺利完成江北、江南集中区管理体制调整,芜湖、池州和两个集中区实现平稳过渡,集中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1 一6 月份,江北、江南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近8 亿元,主干道路、环保和水利工程、安置房工程、标准化厂房等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其中,江北集中区新引进8 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3 亿元;在谈项目76 个,总投资约600 亿元;江南集中区累计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达468 亿元。示范区内开发区加快扩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相对集中、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上半年,示范区95 个开发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出口分别增长17 . 3 %、12 . 1 %和26 . 7 % ,分别高出示范区平均水平1 . 9 个、0 . 6 个和0 . 9 个百分点。五、区域合作日益深化。皖江各地依托区位优势,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与苏浙沪合作共建园区,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示范区内规划面积达到1 平方公里以上,计划总投资额达到30 亿元以上的合作共建园区共有39 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90 亿元。入园亿元以上项目286 个,项目总投资约1730 亿元,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滁州市与中新集团合作开发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4 月28 日正式开工建设,规划36 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300 亿元,成为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典范。六、招商引资成效凸显。示范区各地围绕主导产业、领军企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需求,创新招商方式,强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60 余场,达成合作意向近百项。1 一6 月份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677 个,实际到位资金1630 . 3 亿元,其中新建项目645 个,占全省70 %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3 . 4 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 ;新建总投资超过10 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超过69 个,其中,50 亿元以上的达到7 个。长三角地区仍然为承接项目主要来源地,上半年示范区来自苏浙沪的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716 个,到位资金890 . 5 亿元,分别占示范区的64 . 1 %和54 石%。七、品牌效应持续放大。今年以来,前来示范区洽谈合作的客商突破500 万人次。与示范区各地开展招商合作的政府机关、商会协会和知名企业日益增多,范围不断扩大,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及海外的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投资。上半年,赴示范区考察学习的团体和组织达到87 批次,累计超过1000 人。此外,国家有关部委、各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上半年示范区新增贷款及直接融资额达到1296 . 46 亿元,占到全省73 . 17 %。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加大示范区宣传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自规划批复以来,各类媒体推出专版、专栏、专题700 多个,发稿上万篇,网络报道及链接300 多万条,示范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摘自安徽省关于上半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
第30 期(总第165 期)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
20 12 年9 月24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赴皖北就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有关间题进行调研
为做好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听取有关地方的意见和建议,9 月17 日至20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同志带队赴安徽省皖北地区就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及皖北地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有关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宿州市、淮北市、毫州市和阜阳市,实地考察了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宿州开发区、淮北开发区新区、滩溪县开发区、毫州南部新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阜阳开发区等,了解承接产业转移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深入到百丽鞋业、富士特铝业、思朗食品、安徽矿业机电装备公司、古井酒厂、阜阳临沂商贸城等企业,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还前往宿州榴园村、华佗技师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颖上五里湖湿地等考察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 调研组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安徽省对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府领导同志介绍了皖北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主要考虑,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安徽省推进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宿州、淮北、毫州、阜阳、蚌埠和淮南6 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各市情况,对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范恒山同志代表调研组作了总结讲话。他说,实施皖北融入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政策意义重大,要准确把握皖北融入中原经济区的定位,切实研究和把握区情,确定发展目标,准确把握优势和困难,明确工作重点,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寻找操作路径;要努力放大皖北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效益,抓住产业培育重点,依托自建园区载体,把握住城乡统筹路径,用好先行先试权利,夯实软实力支撑。 调研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别与调研组座谈并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