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
第8 期(总第104 期)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
20 11 年3 月18 日
2010 年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策建议
2010 年,中部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面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加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一、2010 年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部六省坚持扭住发展不放松,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六省生产总值达8 . 5 万亿元,同比增长13 . 8 % ,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 . 5 个百分点,位列四大板块第二位,分别比东北和东部地区高0 . 2 和1 . 5 个百分点。湖北、湖南和安徽省增速超过14 . 5 % ,增幅位居全国前10 位;山西、江西、河南增速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1 . 9 一3 . 7 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2010 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同比分别增长4 . 5 %、18 . 4 %和10 . 4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上年降低0 . 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 . 3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有所降低。一是农业稳定增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3344 亿斤,比上年增加21 亿斤,其中河南省粮食产量1087 亿斤,连续5 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油料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达1406 万吨,较上年增加20 万吨;棉花略有减产,为166 万吨。二是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六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 . 9 % ,较上年提高5 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湖南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 . 9 % ,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快7 . 5 个百分点;湖北省增长26 . 5 %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 . 7 %。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增长20 . 9 % ,其中租赁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房地产中介业等新兴服务业收入增长幅度均在50 %以上。 (三)投资和消费平稳增长。2010 年,国内需求对六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9 . 6 %。投资增幅趋稳,六省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894 亿元,同比增长26 . 2 % ,增幅居四大经济板块第2 位,分别比西部和东部地区高出1 . 7 和4 . 8 个百分点。消费稳定增长,六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80 亿元,同比增长19 % ,除山西外,其他五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国前十位。 (四)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 年,中部六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167 亿美元,扭转了2009 年下滑21 . 3 %的局面,同比增长49 . 8 % ,是四大地区中增长最快的。其中进口额532亿美元,同比增长47 . 8 % ,出口额635 亿美元,同比增长51 . 5 %。一系列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六省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71 亿美元,占全国的25 . 6 %。与此同时,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与长三角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初步形成,护苏浙皖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正式建立,示范区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4000 亿元,其中近六成来自长三角地区。湖南、湖北、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也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实际引进省外资金增幅均在20 %以上。 (五)重点地区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实施,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株潭城市群全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2 . 6 % ,较上年提高2 . 7 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 % ;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6 % ,较上年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增长14 . 9 % ,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0 年,中部六省财力状况进一步改善,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804 亿元,较上年增长26 . 3 % ,人均财力4200 元,较2009 年增加700 元。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安徽省全年民生投入10 %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2 . 4 % ,地方新增财力80 %用于民生;江西省民生投入达1064 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5 . 7 %。 (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 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5958 元,同比增长11 % ,增幅较上年提高1 . 6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07 元,增长15 % ,较上年提高7 . 6 个百分点。 二、当前中部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去年10 月以来,山西、安徽、河南等省遭遇严重干旱,除气候异常原因外,也反映出中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目前中部地区42 %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现有灌区大多是20 世纪50 一70 年代修建,很多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损毁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用水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2010 年江西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 . 3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 . 8 %。同时,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仍然紧张,一方面,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信贷规模增长放慢,对企业融资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生产成品库存和应收帐款净额占企业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的比重居高不下,也影响了企业资金流动。 三是出现行业性、结构性、季节性缺工现象。中部六省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回升和六省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出现行业性、结构性、季节性缺工现象,2010 年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安徽省缺工在50 人以上的企业有2300 多家,企业缺工总数达到24 . 5 万人,其中缺工超过300 人以上的企业达到209 户;湖北省2. 12 万家企业急需用工56 万人,工业企业未开工率达11%。缺工行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量缺少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普工和熟练技工。 四是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家电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两年来,提前释放了中部农村地区大量消费能力,对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阶段,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实施效应减弱,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己有消费热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降低,同时新的消费热点有待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拓宽后续消费空间受到限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以建立健全促进中部崛起政策体系为重点,以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为抓手,努力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政策。深入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制定各部门、各领域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督促中部六省出台规划实施方案,指导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大“两个比照”政策落实力度,研究调整完善“两个比照,,有关政策。适应新形势,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的政策措施。 二是继续加快“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快在建和续建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十二五”中大工程。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对中部地区农田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山西、安徽、河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支持中部地区钢铁、化工、有色、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继续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是大力支持重点地区发展。落实好《 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和《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抓紧制定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推进长江中游经济带开发开放。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自主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制定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快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继续扶持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部地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农村急救体系试点和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农林水血防等资金安排中,继续向中部地区倾斜。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推进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加快中部地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措施,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