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
第36 期(总第132 期)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
20 11 年12 月25 日
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巩固“三基地、一枢纽”地位
2011年,河南省围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全面落实“两个比照”政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较快发展。 一、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河南省以豫政办「2011」87 号文印发了《 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 ,明确了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确定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等八大重点任务,并逐项细化成33 项具体工作,指定了牵头厅局及配合部门。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相关实施工作。 二、着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全力配合国家研究制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国发[ 2 011 ] 32 号)。文件印发后,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积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与国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召开“建设中原经济区”新闻发布会。研究起草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修编《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与衔接,目前己有国开行、财政部等10 多个部门和单位与河南省签订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支持意见或省部共建协议等。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结合实施《 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 一2020 年)》 ,统筹实施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基地地位。一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通过实施新增千亿斤规划等重大举措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预计全年建成高标准粮田近197 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260 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 万亩,建设了6 个县的旱作农业项目。二是加快水利项目建设进度。河口村水库大坝实现成功截流,出山店水库建设获得国家批准。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开工建设,为2013 年中线工程完工奠定了较好基础。完成了全部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了130 座小I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37 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机械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良种选育、良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积极开展327 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活动,推动小麦万亩示范片单产比全省平均高出280多斤。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07 年的500 家发展到现在的近4000 家。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不断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 一9 月份,高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0 . 5 亿元,同比增长60 . 1 % ;实现利润115.4 亿元,同比增长36 . 5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招商引资企业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全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 亿元大关。二是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河南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 一8 月份,42 个服务业省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 亿元,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区1 一8 月份累计完成投资4252 . 5 亿元,占全省的42 . 4 % ,比去年底提高8 . 7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和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数分别占全省的57 %和61 . 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 . 4 %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 个百分点;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900 . 6 亿元,占全省的71 . 9 %。五是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出台支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有关政策,继续支持河南煤化集团等6 家省骨干煤炭企业的企业兼并重组、矿井建设等资源接续工作,将全省现已查明的62 亿吨煤炭资源配置给省优势煤炭企业,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主体多、布局散问题,实现了资源集中优化配置。对于具备配置条件的后备资源,按照划分整合区域及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优先配置给省骨干煤炭企业。 五、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以“两网一枢纽”(即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郑州航空枢纽)为重点,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深化交通改革和战略合作,综合交通得到较快发展。1 一10 月份,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1 亿元,其中铁路169 亿元、民航5 亿元、公路285 亿元、水运2 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77 亿元。一是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枢纽建设。二是铁路项目进展顺利。1 一10 月份,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49 . 8 亿元。三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内联外通、提升水平为重点,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1 一10 月份,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85 亿元,其中高速公路172 亿元、干线公路64 亿元、农村公路45 亿元、运输场站4 亿元。四是交通战略规划成效明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铁路网、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等写入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由“四纵三横”调整到“六纵五横”,里程增加近1000 公里;国道由“五纵四横”调整到“十一纵十一横”,里程增加5600 公里以上。 六、支持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初步预计,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 . 8 个百分点左右,达到40 . 6 %。进一步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积极谋划中心城市组团发展,深入推进郑汁一体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完善各新区规划体系。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估,支持资源型城市参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快洛阳、开封、南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和焦作、淮阳等资源型城市的改造提升。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和以工代贩工作,重点支持贫困县(市)道路、桥梁、生态治理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 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稳步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 年共安排实施19 个社会领域13483 个项目(其中中央专项19 类13432 个项目、省级重点项目51 个),总投资48 . 7 亿元。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目前已有30 万人通过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实现老有所养,18 个省辖市全部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新农保试点县继续扩大到101 个,比照县覆盖面达到68 . 3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试点县(市、区)达到98 个。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4143 亿元,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3 . 92 %。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家庭等实施临时救助。三是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截至10 月底,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4 . 95 万套,占年度责任目标的99 . 62 % ,累计完成投资218 . 4 亿元。其中,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44 .巧万套,开工率102 . 6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20 万户农村危房全部开工建设,年底能够全部完工。
八、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环境保护。支持建设郑州市陈三桥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等25 个项目。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将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认真落实《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 一2015年)》 ,加大对环境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电力、钢铁、合成氨、造纸、淀粉等排污负荷较重的行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做好丹江口库区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南水北调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形成生态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域。不断提高生态环保的投资比重,督促库区县(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积极推进库区县(市)经济结构调整。出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豫政[2011]9 号),着力支持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市加决发展。 九、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创新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保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新增上市公司数、首发融资额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重点用地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得到较好保障,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大招商活动,目前己有68 家全球500 强、128 家国内500 强企业入驻;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境外投资和对外交流及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新突破。中部地区首家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国家级开发区达11 家。三是认真做好援疆援藏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大力推进豫京合作,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 豫京战略合作协议》 ;继续加强中部六省、黄河经济协作区等跨省区、中西部跨流域省份的紧密型经济合作;会同山西、陕西两省组织编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