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之困
“农民没有土地,就相当于城市人下岗。”连海科比喻:脱离土地的农民像鱼离开了水。
“白发环卫工”现象之所以在很多城市成为普遍现象,老人们家庭经济困难当然是重要原因,但背后却是养老制度尚不健全,无法保障他们衣食无忧。
环卫工李玉花早已没有土地,村子也已成为社区,她也“农转非”成了“城市户口”,但没有享受城市户口带来的退休金、低保等待遇。“原来几亩地被政府征走了,补偿又太少,生活没有了依靠。”李玉花说。
64岁的连海科家在新郑东郊穆庄村,6年前成为环卫工。建高速、高铁等占去他的村子大部分土地,后来附近煤矿又占走一部分。“当时一亩地才补偿7000多元,家里的几亩地也就三五万元,几年就花光了。农民没有土地,就相当于城市人下岗。”连海科比喻:脱离土地的农民像鱼离开了水。
他的老伴也在做环卫工。老两口带着孙子漂泊在城市中,每个月租房、生活费再加上孙子花费,剩不下几个钱。“不进城打工怎么办?没有土地,我们只能靠体力挣生活费。”
记者采访中获知,当地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有55元的养老金,再加上其他补贴,最多也超不过200元。靳梦虎也证实,父亲靳春波每月确实有55元养老金,还有一些农田种粮补贴,每月也就几十元。
一位环卫工说,城市职工60岁以后有退休金,靠退休金还能吃得起饭,看病有医保。而失地农民如果靠那一点补贴是无法生活的,新农合报销的比例又比较低,农民要承担一大部分费用,为看病攒钱也是很多老年环卫工的想法。
大吴楼村64岁的张金昌干了近5年环卫工。须发皆白的他说,自己没退休金、没有低保、没有积蓄,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干几年环卫工攒些钱养老。“早晨4点到7点,上午9点到11点。以前下午3点上班,现在改4点了。”他说,一年干365天,没有假期。
位于新郑东南角的沈庄,修路、建小区把该村大部分地占走,有9个村民在做环卫工,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该村一位58岁的环卫工说,村民基本是自谋职业,部分老弱病残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占地的补偿款也只能花个一两年,农民养老还主要靠家庭。如果子女经济不好,老人只能迫于无奈找点活干,缓解家庭经济困难。”
老年环卫工中也有基于“自尊”而工作的人。68岁的老王和老伴在新郑金城路垃圾中转站干了15年,每天他们从早四五点到晚七八点负责收纳环卫工拉来的垃圾,将一堆堆垃圾铲进大坑中,等着大垃圾车运走。垃圾站臭味儿刺鼻,令人眩晕。老两口坦言,虽然早就打算不干了,但还是继续干了好多年,“几个子女都不让我们干,但我们觉着身体还行,不愿靠他们出钱养老。这也是我们的一点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