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債”3月4日正式宣告違約,並成為國內首例違約債券。(網絡配圖)
當某一家公司——即使是一個規模不大的民企——成為了中國債券市場上首單正式違約的案例,那麼它就要被載入史冊了。在13日的總理記者會上,從外媒的提問中已經能看出國際市場高度關注中國的金融和債務風險問題。
盡管超日違約的是利息,規模也不算大。但在經歷過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閉后,海外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可能出現連環違約。同時,超日違約事件的確在持續發酵,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已開始影響到中國大宗商品抵押融資格局,對鐵礦石、倫銅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也造成沖擊。債券市場更是顯示出了投資者避險趨勢上行,公司債集體走跌,國債則明顯交投活躍。再加上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弱於預期及人民幣貶值,流動性較弱的企業壓力增大,特別是處於周期下行以及持續產能過剩的行業內的企業。
但是,從政府救助過的先例來看,這一違約背后卻是政策立場的轉變。此事件表明市場的相關利益方在改變原來的兜底行為,此次違約之前,市場預期的公司所在地上海市政府,沒有像去年一樣伸出救援之手。這說明,地方政府並不認為超日債違約,會引發局部性或系統性風險。或者說,超日債違約后的各種應對預案,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如此看來,讓超日違約不失為智慧之舉。這種在有預期、有准備中的違約,更多的是警示意義,提高投資人風險意識,也為今后低級信用資產違約常態化埋下伏筆。投資者應看到,當前行業基本面較差的中小企業是首先該回避的對象。從長期來看,市場的紀律將面臨重塑,投資行為也需隨之變化。
當然,超日違約的風險目前還在蔓延,畢竟市場信心遭受考驗。不過,正如總理的回答,“至於你問我是不是願意看到一些金融產品違約的情況,我怎麼能夠願意看到呢?但是確實個別情況難以避免,我們必須加強監測,及時處置,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