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又借“專利壁壘”玩貿易保護 中國企業屢屢“中槍”--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市場競爭不具優勢 便以侵權反誣對手

美又借“專利壁壘”玩貿易保護 中國企業屢屢“中槍”

羅蘭

2013年01月28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會被扣上傾銷、威脅國家安全、侵犯專利等罪名,結果不是被課以高額懲罰性關稅,就是被逐出美國市場。近日,5家中國電子企業又被美國企業起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已決定啟動一項很嚴厲的制裁措施——“337調查”。

  涉案產品可能被永久禁入

  據報道,1月25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票決定,發起4起“337調查”,其中兩起涉及包括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在內的5家電子企業,涉案產品分別為移動手持設備和相關觸摸式鍵盤軟件以及便攜式電子設備保護殼。美國申訴企業稱,中國和美國一些企業對美出口、在美銷售的上述產品侵犯其專利權,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排除令和禁止令。

  “337調查”是美國針對進入該國市場產品的知識產權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採取貿易措施的准司法程序。一旦侵權指控成立,涉案產品有可能被永久禁入美國,甚至同行業同類產品都不允許進入美國。

  “337調查”一方面保護知識產權,另一方面也成為很多美國企業阻擋外來競爭對手的最省錢、最省時的非貿易壁壘手段。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美國國際咨詢服務公司總裁查爾斯·布魯姆說,任何國家的貿易法規都有可能因為保護主義的目的而被濫用。

  專家指出,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越來越多中國產品成為“337調查”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認為,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以專利侵權等理由為由發起“337調查”是排斥競爭對手、爭奪美國市場的一個商業競爭策略。

  中國企業屢屢“中槍”

  中國企業多年來一直是“337調查”的最大受害者。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企業遭受美國“337調查”13起,仍處於歷史高位。其中,有12起是以專利侵權為訴由而發起的,佔比超過90%。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山東、江蘇、安徽等地30多家企業涉案。

  “337調查”無論是否成立,都給中國企業帶來很大損失。據悉,企業要支付包括達成和解所支付的專利許可費,敗訴后要支付賠償金、律師費和利息、知識產權使用費、應得利息收入和侵權人不正當的利潤損失等。高的數額達數億美元。但被訴企業若不應訴,則被認定為自動敗訴而發出“普遍排除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新明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美國企業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必然會屢屢啟動“337調查”這類非關稅貿易壁壘。

  構建中國版“337調查”

  遭遇“337調查”,中國企業隻能積極應訴,否則一旦調查成立發出針對產品的“普遍排除令”,整個行業都將失去美國市場。

  據了解,中國企業正在從過去束手無策走向積極應對和主動防范。2011年,我國企業主動應訴的已達65%,其中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浙江臨海永磁電機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企業在突然接到“337調查”通知時,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精心准備,用事實說話,最后以確鑿的事實迫使原告美國雷米公司撤回訴訟。

  除積極應訴外,專家指出,中國要建立完善企業海外維權援助機制和“337調查”預警機制,企業要強化自身的知識產權能力,要重視發揮行業組織和政府的作用。

  美國“337調查”中國法律服務市場開拓人冉瑞雪建議,中國應該構建自己的“337調查”制度。她認為,中國企業在應對美國“337調查”時,可以策略性地發動中國版“337調查”作為和解談判的籌碼,尤其是針對那些沒有充分理由惡意挑起事端,意圖以高額訴訟費嚇退中國出口企業的申請人。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