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3日08:57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與心肺疾病死亡率存在密切關聯
PM2.5的粒徑為2.5微米,大約是頭發直徑的30分之1。相當於杉樹花粉的10分之1以下。作為風媒花的杉樹花粉由於需要乘著風飄至遠處,因此進化成為較小的尺寸,在植物花粉中也屬於較小的種類。比其更小的顆粒物PM2.5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要遠遠長於杉樹花粉。
PM2.5的尺寸 出處:東京都網站 |
並且,由於粒徑較小,也更易於進入生物體內。比如,會進入人體的呼吸器官,從口腔、鼻子、咽喉、氣管到支氣管,經過錯綜復雜的呼吸道,最后到達肺泡。肺泡中有無數毛細血管,能夠將空氣中的氧吸收到血液中,並排出二氧化碳,是一個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
根據日本環境省的資料,一般情況下,如果微小顆粒物進入呼吸器官,大於10微米的物質會在鼻子及咽喉之間被捕捉並去除。不過,更小的顆粒物可能會到達肺的內部,而且,如果粒徑僅為2.5微米,很有可能會進入肺泡中。
顆粒物進入體內深處后,很有可能引發各種過敏反應及發炎等疾病。近年來美國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稱,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與心肺疾病死亡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PM2.5對健康產生威脅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2.5微米的粒徑,也就是“較小的尺寸”。
如果PM2.5在大氣中日益增加,便會產生嚴重的大氣污染。日本於4年前制定的PM2.5環境標准規定,1年的平均值為“1立方米15微克以下”,另外,1天的平均值為“1立方米35微克以下”。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統計的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1日到2月5日之間,1立方米超過35微克的天數達16天。並且,在1月13日前后、21日前后以及30日∼2月1日,有些地區的最大值甚至超過了1立方米50微克。
在這種“高濃度現象”的背景下,從年初開始,日本媒體紛紛進行熱門報道。隻要經常接觸這些信息,就容易使普通民眾產生擔憂情緒。
PM2.5正日益增加?
不過,許多專家認為,PM2.5的濃度“並沒有迅速升高”。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地區環境研究中心廣域大氣環境研究室研究員清水厚主任這樣說道:“的確,西日本地區較大范圍內暫時觀測到了高濃度現象。不過,與去年及前年同時期相比,今年的濃度並不是特別高。”
PM2.5的濃度每年從天氣干燥的冬季到春季上升,夏季到秋季比較穩定。其原因在於隨著降雨,PM2.5會成為雨滴的凝集核等,而被從大氣中清除。至於今年年初的高濃度現象,“雖然有時其濃度高於往年,但平均計算下來,與往年相當”。
並且,日本環境省等的統計數據顯示,從年平均值來看,PM2.5濃度反而有所減少。尤其是日本,從約50年前開始,一直在積極致力於防止大氣污染。1968年制定《關於煙塵排放規制等的法律》”(煙塵規制法)、通過多次修訂強化《大氣污染防止法》等,在法制方面日益進行完善,對策技術也在進步。隨之PM2.5濃度也在趨於減少。
PM2.5質量濃度變化(2001年度到2010年度) 出處:環境省《對最近細顆粒物(PM2.5)造成大氣污染的應對措施》 |
清水主任研究員說:“從整體來看,用十幾年時間減少到了原先的3分之2左右。”
也就是說,目前許多專家都認為,今年年初的PM2.5高濃度現象僅僅是“偶然發生的特殊狀況”,並不意味著整個日本列島都出現了PM2.5污染。
不過,為何今年會出現“特殊的”高濃度現象?被特別提起的來自中國大陸的越境污染是否產生了影響?雖然濃度沒有增加,但PM2.5是否會產生令人擔憂的威脅?PM2.5在人們無疑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各種疑問。(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