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3日08:57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2013年1月,以福岡市為首,日本西部地區較大范圍內觀測了濃度較高的細顆粒物“PM2.5”,這一“事件”受到了日本全國的關注。與此同時,中國北京市內持續發生的嚴重大氣污染也被廣為報道,來自大陸的影響也被視為重要因素。由於人們對這種情況越發感到不安,因此防塵口罩等相關商品在日本的銷量迅速增加。空氣淨化器2月份的銷量同比增長了接近40%等,對商業領域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另一方面,日本環境省加強觀測,設置了專家組成的研討會,2月設定了“暫定標准值”,作為喚起注意的基准。其內容為,“如果1天的平均值超過1立方米70微克(微為100萬分之1),要盡量減少不必要或不急需的外出及室外長時間激烈運動”。不過,關於怎樣運用該標准,規定含混不清,採取完全由地方政府作判斷的形式,“‘鼓勵’都道府縣採取喚起注意舉措”。由於沒有明確標准,因此社會上的不安情緒日益高漲。
實際上,目前關於PM2.5的發生機制及對健康造成的損害等還存在諸多不明之處。現在日本列島的空氣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PM2.5真的是應該畏懼的污染嗎……
PM2.5究竟是什麼?
我們周圍的空氣中,漂浮著多種物質,比如自然產生的塵土以及汽車尾氣等中所含的煙塵等。在春季困擾許多人的杉樹花粉就是大氣浮游物質之一。花粉症原本是一種過敏反應,原因在於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杉樹花粉中含有可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但本來並不是有害物質。
另一方面,備受關注的PM2.5如果濃度較高,就會引發哮喘和支氣管炎等呼吸器官疾病。還有可能提高肺癌風險、對心臟及循環系統疾病產生影響, 目前普遍認為這種物質會損害人體健康。
那麼,PM2.5究竟是種什麼物質?
實際上,有多種物質長時間漂浮在大氣中,大氣污染領域一般是根據其粒徑進行分類。比如,“懸浮顆粒物”(SPM: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中,粒徑在10微米(1微米=1000分之1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也就是說,全部去除空氣中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之后剩余的物質。
大小易被生物吸入
另一方面,被稱為“細顆粒物”的PM2.5指的是粒徑更小的顆粒物。詳細定義是,“在漂浮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中,使用能夠以50%的比率分離出粒徑為2.5微米的顆粒物的裝置,去除較大顆粒物之后採集得到的顆粒物”。雖然還含有粒徑大於2.5微米的顆粒物,但大致指的是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另外,“PM10”就是指上文提到的粒徑為10微米的顆粒物)。
不過,SPM及PM2.5終究只是按照顆粒物的直徑來劃分的,而顆粒物的成分比較復雜。比如,像細細的塵土一樣的礦物顆粒物、海水飛濺的水沫產生的海鹽顆粒物等自然產生的物質。還有汽車、發電站及工廠等排出的廢氣中所含的微細煙塵、碳粒、碳酸鹽、硝酸鹽及硫酸鹽等無機物質、金屬顆粒物及各種有機化合物等人為排放的SPM、PM2.5及PM10等。不過,PM2.5會威脅健康的原因實際上並不在於其成分,也就是物質的種類。
一般情況下,自然產生的大氣微顆粒物大部分粒徑在0.001微米到100微米左右。將其濃度分布制成圖表可以發現,大致集中分布於0.02微米、2.5微米及10微米這3個區域。其中,較大的10微米的顆粒物由於比較重,因此在大氣中懸浮的時間較短。反之,較小的顆粒物會凝結到一起,變成較大的顆粒物。因而,最終長時間停留在大氣中、易於被生物吸入的是以2.5微米為中心的顆粒物,也就是PM2.5。
顆粒狀物質粒徑分布 出處:日本環境省《細顆粒物健康影響評價研討會報告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