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8日08:54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社會及技術方面潛在的脆弱性
如上所述,核能設施實施了一定的安全對策。不過,難說能夠完全應對惡意攻擊。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這也意味著核電站也面臨著受到國際恐怖組織攻擊的危險。該事件之后,作為防恐對策,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艇開始在核能研究所及核電站附近1公裡的海域內巡邏,正門附近駐扎有茨城縣警察本部的警察。不過,這些都是暫時措施,目前都已解除。
巡邏艇和警察監視原本就存在死角。因此,很難發現全部有特殊意圖的入侵者。
例如,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核能研究所,在面向國道245號線的西側設有正門,東側是面朝太平洋的鬆林(圖1)。南北側在鬆林中設置有鐵絲網。不過,僅靠這些很難發現入侵者。雖然設置有入侵警報裝置,但還是有入侵者越過警戒線而未被發現,或者破壞警報裝置強行非法闖入的危險。實際上,過去,巡邏的警衛就曾發現過因採蘑菇而誤入禁區的男性。利用巡邏艇從太平洋一側進行監視在白天可發揮作用,但夜間存在一定的難度。
圖1●茨城縣東海村研究設施附近的航拍照片(1980年拍攝) 東側面朝太平洋鹿島灘海域,用地西側為國道245號線。攝影:國土交通省 國土信息Web mapping系統 |
另一個擔憂是員工從內部發動攻擊。核電運營商認為,與員工的破壞行為發生概率相比,心懷不軌的第三者及訓練有素的恐怖分子的破壞行為發生概率要高得多。為了防止員工的破壞行為,電力企業等非常關注員工的健康及精神狀態,並根據公共安全部門的信息實施人事管理,以便掌握極左組織等《破壞活動防止法》對象團體的成員及其支持者等。1965年以后,核能研究所為按照國策推進輕水反應堆開發,利用公共安全部門的信息等進行了人事管理。
不過,這也不是萬全之策。實際上,在掌握核電站員工相關信息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死角及不確定性。這就是在40天的定期檢修期間進出核電站的共約3000名員工的信息。2013年3月,日本核能規制委員會終於開始探討實行員工身份確認制度,不過與歐美等相比已經大幅落后。
目前的現狀是,日本的核電企業無法准確掌握定期檢修期間參與作業的所有員工的信息。其原因在於,轉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員工非常多,同時對其進出核電站的監視也比較寬鬆。特別是僅有幾名員工的小型分包公司,由於人員流動較大,因此難以確保人員,所以員工錄用標准往往比較低。實際上,記者及紀實文學作家有時會為了深入採訪而暫時進入這些公司。同樣,意圖搞破壞活動的恐怖分子也可成為轉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員工,潛入核電站,必須充分設想到這一點。(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