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視頻】林毅夫分享中國夢:7年后有望成高收入國家
林毅夫:2020年中國或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網絡配圖)
經濟學家林毅夫8日在廈門表示,在后發優勢的帶動下,中國經濟未來20年仍有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他認為,這意味著中國若保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之勢,到2020年人均收入水平或達到1.27萬美元,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林毅夫當日在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主旨論壇上作上述表示。他認為,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成為高收入國家不僅意味著全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翻一番,還有助於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幫助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經濟騰飛。
林毅夫將這一過程類比為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經濟騰飛后,將附加值比較低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助力實現其經濟快速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考慮到中國目前在制造業領域雇佣的勞動力高達1.5億人。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產業轉移到包括非洲、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后,能夠為當地提供“復制”中國過去30年快速發展奇跡的機會,真正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理想。
在同日下午的“林毅夫專場”論壇上,這位經濟學家再次將中國挖潛發展潛力、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載體和關鍵歸於投資。
在中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出現持續兩年多的逐季下滑后,是否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體制、機制成為各界討論和關注的熱點。
在林毅夫看來,體制機制的問題固然存在,但經濟持續長時間下滑的主因在外部,受國際經濟發展周期影響。
他認為,改革並非全盤否定政府和市場力量並重的“雙軌制”,而是改變其中受到扭曲的部分,特別是針對收入分配領域和權力的腐敗尋租等問題。
針對一些國內學者“以消費驅動經濟”的呼聲,林毅夫強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環境的改善等降低交易費用的舉措均依賴投資。脫離開這些經濟增長的核心之后,空談消費拉動經濟會成為無源之水,最終也可能導致過度消費帶來的債務危機等。
對於“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投資副作用,林毅夫認為,解決關鍵在於優化投資結構和投資效率。期間,一個有效的市場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能夠提升企業自發推動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的意願。
- 新華網評:房價與人均收入差距何以“天上地下”
- 財政部研究員:我國收入差距應控制在40倍以內
- 社會保障制度調節收入差距效果 得以初步顯現
- 增長的“陷阱”收入差距過大
-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收窄“質變”尚待觀察
- 公積金繳存差距達141倍 縮小收入差距難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