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子公司天偉電子為軍品業務平台,從事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本公司自身為民品業務產業化平台,主要從事光電探測技術開發及公司現有核心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推廣應用。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絕大部分來源於天偉電子。
產業基本面尚佳,又有民營軍工企業第一股的噱頭,還有中信証券保駕護航,天和防務原本被預測將有可能成為被二級市場熱炒的概念股。
然而,暫緩審議的結果,多少有些出乎各方意料。
截至發稿時,天和防務方並未對驟然擱淺給予更為詳盡解釋,而招股書中披露的保薦人聯系方式,也一直沒有人接聽。
不過,根據披露消息分析,過於含糊的公司發展歷史以及股權變更交代,以及德隆系5舊將扎堆出現在股東名單中,有可能是其過會擱淺的潛在原因。
軍工面紗疑團
根據招股書,由於公司從事軍品業務,部分信息涉及國家秘密,這部分內容豁免披露。
同時,公司坦承,由於涉及軍工產品,天和防務被允許“豁免披露”和“脫密處理”,對投資者判斷公司投資價值會帶來不少風險。
據機械行業分析師分析,涉及軍工產品,天和防務不能對外披露產品詳細信息、核心技術人員以及產品主要客戶信息等。然而,“豁免披露”和“脫密處理”,似乎並不能解釋天和防務隱匿的問題。根據招股書顯示,2009年,公司淨利潤僅為591萬元,同年還是天和投資控股集團的母公司虧損557.73萬元。
對比2010年、2011年,公司爆發式增長的營收以及利潤,天和防務解釋為,產品銷售的波動較大造成的業績波動較大。由於IPO審核的相關披露規定,2009年以前,天和防務相關業績無法查詢,但是,上市前業績突然爆發增長,尤其在一些主要信息不能披露的情況下,公司依然面臨突擊上市嫌疑。
相比賬面財務數據,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從事產品的企業發展經歷,幾乎完全沒有交代,天和防務企業發展史也頗為扑朔迷離。
根據其招股說明書,天和防務前身為天和投資控股集團,截至目前,公司依然體現出明顯的投資公司特征。
公開披露的公司股權演變過程顯示,2004年,西安天和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當時公司注冊資本僅為700萬元。次年,更名為天和投資控股集團,2007年底,上海眾合投資增資,德隆系舊將聶新勇等入股,此時注冊資本也沒有超過3000萬元。
2010年3月,天和投資整體變更為天和防務,注冊資本才增至9000萬元。
作為其營收以及利潤主要來源,招股書顯示,子公司天偉電子成立於2001年,注冊資本僅為50萬元。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