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茹目前居住的小區
2月13日早上7點半,30歲的蘇穎走出家門時,公交擺渡車站點已經聚集了不少人。他們和蘇穎年齡相仿,低著頭,正在吃早餐或是盯著手機屏幕。
這些站在寒風中等待的年輕人,大都是蘇穎所在小區的業主們。公交擺渡車是他們去往北京城鐵昌平線唯一的公共交通途徑。
每個工作日,蘇穎長達兩個小時的上班路都從等公交擺渡車開始。“有些時候,趕上人多,一趟是擠不上去的。”蘇穎說。
兩年前,蘇穎和丈夫買下了這套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的房子。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由此告別了“北漂”生活,正式成為“北京人”。
但蘇穎不以為然。在她看來,盡管自己居住、工作都在北京,卻仍然只是奔波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村裡人”。
“北5.9環”與“南6.1環”
“小區所在的地方以前就是一個名叫‘小寨’的村子,現在,這周邊還有村庄和農田。(小區附近)既沒有全天候的公交車,也沒有正規的出租車”
蘇穎對法治周末記者說,自己所在的商品房小區算是在“北5.9環”內。“如果有7環,那我們也算城裡人了。小區所在的地方以前就是一個名叫‘小寨’的村子,現在,這周邊還有村庄和農田。(小區附近)既沒有全天候的公交車,也沒有正規的出租車。”這一現狀,讓她感覺自己像是住進了一座“村中城”。
法治周末記者向房地產行業相關人士了解到,在北京的通州、順義、大興、昌平等遠離市中心的地區都有類似蘇穎所住小區的樓盤。這些樓盤幾乎都距離地鐵有不小的距離,周邊仍是村庄或荒地。但這樣的樓盤也往往房價較低,多為“剛需房”。
和蘇穎一樣,黃慧茹也是北京“村中城”裡的一員。
2011年,黃慧茹和丈夫買了一套位於大興區黃村鎮孫村的房子。2013年5月,房子裝修完畢后入住。
法治周末記者在黃慧茹的指引下,前往她的住處。
在地鐵大興線黃村西大街站下車后,再搭乘公交穿過一片鬧市,路邊“劉村”的石碑在冬季的小樹林中格外顯眼。
因為公交車並不報站,也並非每站都停車,記者並不清楚走到了哪裡。不一會兒,公交車拐進一個村子。村裡的路並不寬敞,路邊除了幾座帶著商鋪的沿街樓,大多是高低不平的平房。紅磚牆與水泥牆無序相間,沿街的牆上斑駁地貼著白色、紅色的小廣告。
黃慧茹告訴記者,平時她從不會來這個村子裡逛,因為“太亂”。
隨著公交車行至一大片樓房住宅區,略帶歐式風格的紅色樓房映入眼帘。整潔的柏油路邊停滿了汽車,很難讓人想到離此不遠就是雜亂的村庄。
黃慧茹的家就在這裡。如果用蘇穎的說法,就是在北京“南6.1環”。
從下地鐵到抵達小區,用時大約半個鐘頭。“如果自己開車大概隻要十多分鐘,自己開車可以走大路,不必繞道村庄。”黃慧茹說。
黃慧茹在東單附近的某事業單位工作,平時如果乘公交車去地鐵站,到達單位約需一個半小時。她和丈夫都來自安徽,雙雙在北京的重點高校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因為找到了有北京戶口的工作,就留了下來。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