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教授,長期研究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城市道路系統性分析、城市設計與環境規劃等。
北京目前軌道交通投資額已經達到2600億元,未來還將投入1000億元。昨日,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主管城建的副市長陳剛在北京團開放日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了北京地鐵的相關情況。
陳剛介紹說,解決國際大城市交通擁堵的出路就是發展軌道交通,北京在這方面的宏偉計劃是修建660公裡長的軌道交通網絡。
陳剛說,今年年底前,北京將新增70公裡軌道網絡,地鐵線路將達到442公裡,北京也將成為世界上地鐵路網最長的城市之一。未來,北京還將修建200多公裡的地鐵路網。
據悉,截至現在,北京投入軌道交通的投資額達到2600億元,今后還將投資1000億元,用來完成660公裡的宏偉計劃。
陳剛認為,發達的地鐵路網將使市民在更大的范圍內選擇工作和居住地,優化城市的布局,疏解中心城區人口。此外,居民乘坐地鐵可以緩解小汽車的排放污染。
十八大代表、北京公交控股集團公司電車客運分公司第十六車隊104路(快)駕駛員劉美蓮表示,10年來,北京交通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公交為例,以前和私家車擠在一起,有時候非常堵,效率很低,現在則有了公交車道。以前的公交車走風漏氣的,現在環保多了,也舒適多了。以前很少有空調車,現在空調車也增多了。同時,車輛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路網越來越密集,大家出行越來越方便。
近幾年來北京地鐵建設迅猛發展,“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讓市民出行方便不少。
“不僅僅是交通發達了,我們交通領域的職工也有很多變化。”劉美蓮表示,10多年前,自己一個月工資才300元,現在已經接近4000元,翻了很多倍。這也是跟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的。
專家觀點
“組團發展”根治擁堵頑症
十八大提出長期堅持科學發展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教授文國瑋說,在城市發展與交通的問題上,更要堅持科學的態度。
北京過去在交通建設和城市發展上走過彎路。“原來是分散集團式發展,城市攤大餅越來越大,就出現很多問題。”后來,這種城市規劃方式無法繼續下去,遺留了很多難題,突出的體現就是交通出行。
他舉例說,北京的回龍觀、天通苑,包括通州,早期就形成了“睡城”,每個地區都有數十萬居民,基本上沒產業,主要產業是服務業,大部分人上班要進城,下班要出城,形成鐘擺式的交通。盡管有地鐵和快速路,仍然滿足不了這麼大量的交通需求。
文國瑋介紹,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就有先例,當時為了疏散倫敦的人口,在周邊建了很多“睡城”,后來發現問題。最后就提出建衛星城,建新城,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區,功能基本完善,居住與工作基本平衡。
北京城市外圍多個“睡城”,文國瑋認為,這是北京市交通難題的根本症結。他說,現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大多數是從交通工程角度解決,見效快但不持久,治標不治本。
奧運以后,北京加速了公共交通建設,主要精力放在軌道交通上。這種建設投入在現階段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解決交通問題的唯一辦法。因為城市軌道交通主要解決中遠距離的出行,城市居民更需要的是中近距離的出行。
他建議,北京按照組團式發展城市。城市的用地布局和城市的交通系統互相協調,城市發展不能一塊地一塊地發展,要組團式。“在一個區域裡你可以完成大部分生活所需的功能,那就減少了跨區域出行。”
他說,值得欣喜的是,北京已經開始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各區縣正在陸續調整規劃和布局。通州、海澱等區已經開始著手從這個思路解決交通和城區發展問題,比如通州提出的“以職定居”概念,就是鼓勵人們在通州本地就業,並給本地居住並就業的人一些優惠政策支持。希望北京有一天可以不再為交通頭疼。
北京十年發展 之 交通
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在今年年初突破500萬輛,車路矛盾進一步加劇的同時,也給北京的交通管理帶來了更大壓力。
2004年發布的《關於緩解北京市區交通擁堵分階段工作方案》,即提出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多年來,北京地鐵線網運營總裡程新增300多公裡,目前有15條線路217座車站,單日最高運送乘客已突破800萬人次。為應對大客流,地鐵運營部門多次縮短列車最小發車間隔、增加車輛等。
地面公交從運營線路、運營車輛、線路總長、年客運總量、日均客運量等方面也有較大提升,並推出解決“最后一公裡”的微循環線路、社區通勤快車等,以滿足乘客多層次需求。
目前,公交集團在全市已開通57個方向的社區通勤快車以及28條微循環線路。
2011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至42%,小汽車出行比例首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