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回流23萬“海歸”,就業現實或讓自費留學夢理性回歸
如果可以選擇,婁底女孩丹丹(化名)說她不會選擇去英國留學。大三時,她隻身去了英國一所大學學習傳媒專業,一年后歸國,在長沙輾轉一年沒找著好工作,隻得去一家電視台實習,又覺著太累吃不消,現在已經回婁底老家備考公務員,成了名符其實的“海帶”(海歸在家待業)。而在英國的一年,她花了家裡30多萬。
花幾十萬、上百萬把孩子送出國,期待他(她)能留在國外或者回國拿高薪,這是很多家庭的夢想,甚至不少工薪家庭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到國外深造。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有差距,近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啟德國際教育研究院發布了兩份權威報告,數據顯示,由於歐美經濟持續低迷,超過70%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但中國海歸回國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近四成起薪不足4萬元,近七成起薪不足6萬元。
數據
“海歸”回流23萬
數據統計, 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33.97萬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留學市場持續火熱。2012年中國留學生“回流”人數達23.03萬人次,累計回國人數達104.87萬人次,“新回國潮”已經到來。
兩份報告顯示:完全無經驗的海歸的起薪在6萬左右/年﹔而有1-2年海外工作經驗之后,起薪可以達到14.9萬/年﹔擁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年起薪則可達22萬,比無經驗的海歸高出15萬。
此外,海歸收入差距日益明顯,決策層與普通職員的年收入差距近30萬元。調查顯示,大部分海歸都是平均年收入為8.3萬元的普通白領﹔能夠進入決策層,成為公司CEO、合伙人、企業主,年收入高達45萬元以上的人鳳毛麟角。
現狀
報考鄉鎮百人爭搶
部分海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回國后找工作並不容易。甚至有的海歸會選擇去鄉鎮就業,今年初長沙縣決定為鄉鎮引進10個“海歸”。消息發布后,110多名“海歸”前來報名,他們大都是留學德國、法國、日本,具有碩士學位。
這10名“海歸”將在長沙縣鄉鎮從事3年的綜合管理工作。他們和普通鄉鎮干部一樣,每月2/3的時間要吃住在鄉鎮。長沙縣將為他們提供6萬至7萬元不等的年薪以及一定數額的績效工資,合同期滿后,其中的優秀者可列入事業編制。
除了海歸的職場現狀和薪酬之外,海歸們的幸福感和心理狀態同樣值得關注與深思。啟德首次提出“海歸幸福指數”的概念,調查顯示,海歸“剩男”“剩女”當道,結婚生子僅12.7% , 單身率高達58%。近半數海歸表示工作壓力大,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超過60%的海歸仍舊選擇回國。
分析
國內對待海歸漸趨理性
啟德教育集團總裁李朱分析, 海歸就業薪酬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工作經驗﹔二是專業不匹配。這與國內目前大學生就業矛盾類似,屬於結構性失業或供求不對等關系。與此同時,社會看待海歸漸趨理性。與以往視海外名校文憑為知識和能力的象征相比,如今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候更加理性地看待應聘者的海歸背景。
另外,國內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經濟不景氣也是客觀因素,外企位置有限,更別說高層崗位,海歸很難直接進到高管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