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專題>>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論中國“國五”柴汽油標准之四大影響

2013年02月22日09:26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政策探討】“擁擠收費”能否有效控制交通擁堵改善大氣環境?

【技術回顧】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配角”——隧道脫硝裝置

【技術回顧】柴油車尾氣對策的殺手?——顆粒捕捉器

氦資源面臨枯竭,迪士尼停售氦氣球

【能源地圖】埃及:佔據全球石油貿易交通要害,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

相信很多讀者在今年回家過春節的往返路上或自駕游時,都為各地大氣中PM2.5的增加做了或多或少的“貢獻”。當然,在汽車日益普及的今天,上述返鄉過年和現代游樂放鬆方式很正常,無可厚非。其實,如果油品質量再提高一些,即使假日開車長途出行,尾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也可大大減輕。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假設已不再遙遠。

就在春節前幾天,國務院在一次常務會議上要求,2013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分別出台硫含量不大於10ppm(10ppm指1升汽油中的硫含量必須小於10毫克)的國五柴、汽油標准,過渡期至2017年底。

國五出台是好事,除了對環保和健康的積極影響外,還將對油品升級和傳統汽車有重大影響,甚至影響到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

一、國五對PM2.5的影響

PM 2.5已成為中國環保和健康領域最熱門的詞匯,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中國汽車保有量現已突破2億輛,雖然汽車尾氣不是PM 2.5的唯一成因,但卻是幾大罪魁禍首之一。國內很多大城市的肺癌發病率飆升就是明証。

目前,中國各地所用汽柴油標准尚不一致,除北京已於2012年6月開始執行更嚴格的京五(類似國五)標准外,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部分地區在執行國四標准,而其他大部分地區則僅為國三標准。含硫量從50ppm降到10ppm是國五與國四最大的區別。為改善全國空氣環境質量,國五標准的實施勢在必行。

環保部對北京2012年汽車排放污染物的一項研究表明,PM2.5細顆粒物和氮氧化物(也會轉化為PM2.5)分別佔全市總量的22%和58%,已成為首都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北京目前機動車保有量為520多萬輛,即使受到購車搖號政策的控制,每年新增量也有24萬輛,由尾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壓力將越來越大。北京市居民和國內外來京者對此深感憂慮,甚至在路上和室內公共場所都可經常看到“口罩一族”。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試驗和環保部的統計數據表明,符合國五標准的輕型及重型汽油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可比國四標准分別下降25%和43%。,污染物總排放量將減少40%。現有汽車的氮氧化物也能平均減排15%,PM2.5顆粒物數量將因此降低。

不過,由於空氣污染的區域效應,如果北京周邊地區不執行國五標准,單一個北京恐怕很難獨善其身。

另外,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空氣污染的重災區,上海和南京將於2013年下半年分別實行國五汽、柴油標准,深圳、廣州和杭州等城市也會在2015年實行國五標准。

二、國五對油品升級的影響

此前,中國的油品升級一直落后於排放標准升級。國五欲實施,相應的油品升級必先行,包括國三升國四,國四升國五。

油品升級必然需要煉油企業設備和工藝改造,這也意味著成本會有上千億元的增加,誰來買單呢?雖然國務院會議給出的原則是“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污染者付費”,且從目前的供油格局看,中石油和中石化責無旁貸。

空氣污染,油品升級,人人有責。所增成本最好由國家稅收、油企和消費者共同承擔。不過,應該透明,接受外部監督,把成本賬單拿出來晒一晒,以合理地確定各方承擔的比例。

另外,除本著多用油者多付費這一市場原則外,中石油和中石化進行優化管理、減員增效、控制成本均是合理選項。

三、國五對自主品牌汽車廠商的影響

實施國五標准將使自主品牌汽車廠商面臨技術升級,調整核心零部件,升級發動機燃油系統和尾氣排放系統的挑戰。自主品牌遭遇的技術尷尬是,沒有發動機電控單元(ECU)的核心技術,大部分廠商也沒掌握柴油機的共軌電噴系統、電控單體泵、電控泵噴嘴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最直接的影響是發動機成本將增加,提高尾氣排放技術也需要廠商投入大量研發成本。這些無疑都會加大整車成本壓力。

另外,現有汽油車及柴油車還需要裝配尾氣淨化技術,如氮氧化物的總量控制技術等,以滿足國五要求。在這方面中國廠商在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

總之,從國五標准執行的短期來看,對合資品牌是利好。長期就要看自主品牌的技術研發力度了。

四、國五對純電動汽車的影響

實施國五標准的最重要目的是減少環境污染,但代價是整車及燃油成本的增加,且后者在汽車整個使用周期中是一筆相當巨大的數額。

而純電動汽車沒有燃油造成的尾氣排放污染,且上游電力生產階段和后期廢舊電池產生的環境污染可集中處理。因此,從環保角度看,國五標准的執行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