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2009年Q4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惠普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20%,PC銷售額更是增長40%,增幅高居同行首列。
不僅如此,2008年底,惠普正式在重慶投建一座2萬平方米的電腦生產基地,主要生產台式機和筆記本。未經証實的消息稱,這座工廠的產能為500萬~1000萬台,預計年產值可達300億~500億元。如果這一產能數字屬實,堪稱惠普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制造工廠。
需要提及的是,在中國市場,惠普最大的競爭對手聯想,在收購IBM旗下PC業務,以及掌門人柳傳志回歸后,新戰略開始奏效並實現扭虧。此外,宏?和華碩市場份額也一路攀升,老勁敵戴爾更是下大力氣狠改渠道,在中國市場上欲一爭高低。
“蘿卜快了不洗泥”,在惠普中國的擴張之路上,這句俗語又有多少道理呢?
3八天黑洞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電子類產品在售出后一般都是遵循15天無條件免費退換貨的服務標准。但這些歐美國際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后,並未把國際流行的15天無條件免費退換貨引進來,而是採取了國內7天無條件退貨15天內包換的行業規則。
這相差的八天黑洞期,則在業內諱莫如深,眾多電腦廠商均對電腦產品退換時間“模糊處理”。在惠普3月10日曝出質量問題前數日,3月6日,國產電腦廠商清華同方推出15天無條件免費退換貨服務,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在以惠普為代表的國際品牌遭遇信任危機的時刻,國產品牌能從中找到突破口嗎?
記者走訪了國美、大中、蘇寧等3C賣場,和以前相比,一些本土品牌的銷售櫃台熱鬧了許多,“質量門”事件讓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發生了轉變。
同樣,來自百度搜索指數的信息顯示,短短幾天的時間,一些本土品牌的關注度上升幅度就超過了150%,其關注度可見一斑。
商場競爭向來激烈而殘酷,惠普在焦頭爛額地進行“危機”公關之時,它的競爭對手同樣進行一場“危機”公關。在和消費者“親密接觸”之時,表現得更為成熟和冷靜。
一位資深PC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隨著硬件技術的不斷升級,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包括惠普在內的PC巨頭推出新產品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以前一個型號的筆記本電腦可以熱賣一兩年,而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定位需求的細分,大廠商推陳出新的力度明顯加大了。”這位人士說。
產品的豐富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對於廠商來說,則是綜合實力的考驗。以作為個人筆記本電腦“心臟”和“眼睛”的中央處理器(CPU)和顯卡系統為例,新一代產品的引入,給了用戶更高效和舒適的體驗。然而,隨著功耗的相應上升,如何在狹窄空間內實現有效散熱,成為不少廠商面臨的“瓶頸”。
易修(中國)筆記本維修連鎖機構總經理李浩坦陳,目前筆記本電腦普遍故障頻出、返修率高,正是由於整個行業的急速發展導致,例如,幾乎大多數品牌筆記本電腦都不同程度的出現顯卡和散熱問題。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