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出台幾日,中國銀行業幾乎不約而同地按兵不動。中國銀行業應注重對潛在優質客戶的培育,注重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培育,隻有這樣,中國銀行業才能適應未來的完全利率市場化,才能真正在助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與1996年首次放開我國銀行間市場貨幣及債券利率管制相比,此次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動作的核心在於,打通了商業銀行與企業、居民之間的“利率隔閡”。以央企、國企等為代表的優質企業並非融資群體之全部,那些數量更龐大、吸納就業能力更強以及更具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並未從中獲得更大實惠。
期望新政的出台能夠使地下錢庄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影子銀行會並入陽光金融之中。在央行這個簡短的通知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詞就是“自主”二字: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貸款利率和貼現利率,最后提到“自主定價”的概念。
央行上周五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這一政策舉動令各方很是激動,但從政策的效果來看,放開管制更多是一種象征意義。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的政策包含四項內容,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和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
伴隨央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七折下限,利率市場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兩隻靴子”中,一隻已經落地。針對此次取消貸款利率浮動下限,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亦認為,短期內對貸款定價影響不明顯。
從中期來看,央行此舉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或將激發市場對未來更多改革的憧憬。從海外經驗來看,美國、韓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均先放開貸款利率,對存款利率放開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