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突然殺出來一個叫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程咬金”來,將這一過程大大推進了一步。市場擔心,若其速度太快,會不會造成系統化風險,進而給社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其意義是讓資金的價格真實反映其價值,讓資源流配得其所適,前提是去行政化壟斷和擁有充分的競爭者。從去年上線的阿裡巴巴“余額寶”,到今年的微信“理財通”,再到熱得發燙的衍生品“搶紅包”,這些“余額寶類”產品依靠技術力量繞開了監管,勢如破竹,把被銀行壟斷的息差奪回來一塊還給普通存款者,不斷加速金融脫媒的進程。傳統銀行的“間接融資”優勢已被逐漸蠶食,存款搬家現象嚴重到五大行必須提高存款利率來應對。銀行業有了強有力的競爭者,從長期來看,這是銀行必須面對的一道坎。
但樂觀不能太早,縱觀美國的利率市場化用了三十年時間,期間伴隨著政策反復與金融動蕩,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恐怕也難言畢其功於一役。
從其自身來說,“余額寶”類產品的優勢主要來自於技術平台造就的低廉成本,再就是監管紅利。但風險也藏匿其中。這類產品還沒有形成一個漲跌周期,其高收益並非常態,用戶對其風險性認識不足﹔另外,該類產品從一開始就伴隨網絡安全問題或信用質疑,在互聯網金融法規尚未完善的前提下,一旦出現問題,用戶利益較難保障。
更重要的是,這類擁有較高收益的“余額寶”類產品,本身並不具備給實體經濟造血的能力。相形之下,一直承擔著給實體經濟造血責任的銀行卻因為要遵守大量監管指標,運營成本難以明顯壓縮,“余額寶”類產品的規模大爆炸正在對銀行的經營形成壓力,特別是存款搬家使得中小銀行難以籌措到足夠資金以滿足日常運營需求,有可能會引發局部的流動性風險,持續下去,難言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與危機。
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提速?一方面,傳統銀行要做出特色,練好內功,增強客戶粘度﹔此外,監管也要創新,跟上創新的速度。為避免金融脫媒速度失控,影響現有金融體系的穩定,確保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有序推進,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引導和適度監管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