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馬雲
五年后,面對著A股大批銀行股“破淨”,銀行業的大佬們或許會想起,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說出上述這番話的那個2008年的冬天。那一年,銀行業剛剛經歷了央行連續5次降息,4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實施了近一年的“從緊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當時他們手中的2008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上市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52.35%,商業銀行的盈利增長幅度達到頂峰。
五年后,一款名為“余額寶”的理財產品讓不少市場人士驚呼“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到頭了”。伴隨著它規模的迅速增長以及同類產品的不斷推出,銀行業面臨著存款被分流、利差空間被壓縮,利潤空間不斷縮減的風險。
分流銀行存款 銀行因余額寶少賺近百億元
“余額寶”是阿裡巴巴旗下的支付寶聯合天弘基金推出的一款理財服務,其本質為一款名為天弘增利寶的貨幣基金,主要投向銀行協議存款、短期債券等。1月15日,天弘基金在其官方微博中披露,余額寶規模突破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
有媒體曾在余額寶規模破1000億元時估算,銀行須每年向其“割肉”43.76億元,用來支付協議存款利息。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基金的92.21%被投向“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第三季度該數據為84。52%。按照上述媒體的計算方法,以85%的基金規模投向銀行協議存款估算,2500萬元的“余額寶”規模中約有2125億元投向銀行協議存款。按照5.5%的利息計算,銀行須向余額寶支付106.25億元。而此前,銀行可以以0.35%的活期存款利率獲得這些存款,資金成本約為7.44億元。也就說,銀行因余額寶少賺了98.81億元。
相較於銀行動輒5萬元的理財產品購買門檻,余額寶“一元起賣”顯得頗為“草根”。但這些“草根”帶來的“長尾效應”不容忽視——單個理財者貢獻的額度不高,但低於5萬且有理財需求的人數巨大,使得理財額的總量巨大。
數據顯示,居民儲蓄存款向互聯網理財產品流動的速度加快。據媒體報道,今年1月份前20天,工農中建四大行存款流失7000億。央行發布《2013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住戶存款增加5.49萬億元,較2012年少增2200億元。2013年10月住戶存款流失嚴重,減少8967億元,為2013年存款流失最嚴重月份。
有專家表示,減少的存款多流向理財產品、信托理財、券商資管等,尤其是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參與,降低了基金等理財產品的門檻,讓銀行的存款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另有數據顯示,去年12月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速為12.8%﹔總負債同比增速為12.5%。和去年全年各月相比,均創下最低。去年1-5月,兩項指標同比增速均在16%以上,而6月起開始降至13%-14%的水平。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曾剛表示,銀行資產負債增速下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整體基數不斷擴大,很難保持持續高速增長。二是由於近年來銀行競爭加劇,各銀行“拉存款”壓力陡增。加之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對存款造成分流,因此制約了銀行負債規模的增長。
助推利率市場化 銀行為吸儲調高存款利率
“余額寶”的大熱帶動了大批互聯網企業迅速投身理財服務領域。一時間,以貨幣型基金為主要載體的現金寶、零錢寶、活期通、錢袋子等各種“類余額寶”產品層出不窮,同類產品的收益率也節節攀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僅直接取名為“XX寶”的理財產品已達20余隻。截至1月15日,各種“寶”所綁定的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6%以上。
面對“類余額寶”所帶來的沖擊,銀行業也逐漸地展開反擊。
從2013年下半年起,光大、中信、民生等銀行也開始上浮存款利率來提高銀行吸儲的競爭力。近期,多家媒體報道稱五大行部分分行也開始對重點客戶或業務實行存款利率上浮10%。據悉,目前,央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為3%。上浮10%即3.3%,遠低於目前市面上各種“類余額寶”的年華收益率。
一些商業銀行選擇通過調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爭奪客戶資金。去年年末,浦發銀行將旗下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從8月份的4%調至4.2%,接近貨幣基金和余額寶產品的收益率。平安銀行、星展銀行均推出了預期收益率高達7%的保本理財產品。
據知情人士透露,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產品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這些資金多數為從銀行中“搬家”過來,這些互聯網的崛起確實給銀行造成太大打擊。“存款‘搬家’壓力太大,控制不住,現在沒辦法了,必須全面出擊。”一位國有大行人士坦承。
《國際金融報》2013年6月 17日引述資深媒體人評論:“‘余額寶”的出現,就像跳進金融市場的一個攪局者,它將對利率市場化起到倒逼作用,銀行要想留住自己的客戶,唯有向儲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利率標准。”
倒逼大象起舞 銀行“觸網”全面反擊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攪局者們”已經讓銀行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對未來銀行股的悲觀已成為市場的主流觀點。在多重壓力下,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終於邁開了步子。
首先是多家銀行銀行推出“類余額寶”服務,展開正面反擊。
去年12月,平安銀行聯合南方基金推出“平安盈”。平安銀行通過財富e電子賬戶,在互聯網上為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投資標的為南方現金增利貨幣基金。進入2014年,交通銀行亦推出“貨幣基金實時提現”業務,對接交銀施羅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達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隻貨幣基金,客戶贖回貨幣基金資金可實現“7×24小時資金T+0到賬”。工行浙江分行也聯合工銀瑞信推出“天天益”業務,同樣具備低門檻申購貨幣基金、資金實時到賬等功能。
此外,據悉春節過后,民生銀行聯手民生加銀基金公司策劃的“類余額寶”理財產品——“如意寶”將上線。建行聯手建信基金醞釀將推出的貨幣基金T+0也已在內測階段。
電商業務亦是銀行的“觸網”熱點。1月12日,工行旗下電商平台“融e購”正式上線。截至目前,已有建行、交行等約10家銀行搭建自己的電商平台,更多的銀行也在積極尋求與電商合作。2014年初,建行旗下的電商平台善融商務交出了銀行系電商首份答卷:截至2013年底,善融商務交易額超過300億元,其中B2C交易超過10億元。
某國有大行分行高管表示,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城的出現使得線下交易被線上交易取代的趨勢愈加明顯。基於網絡的應收賬款融資和應付賬款融資也越來越廣泛,這是銀行設立電商平台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對於舶來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一些銀行也在積極試水。繼平安銀行推出P2P貸款平台“陸金所”之后, 招商銀行也推出業務模式類似P2P平台的小企業e家,其預計年化收益率在6%-8.4%左右。
此外,一些銀行開始主動與互聯網企業聯手。2013年,光大銀行已在淘寶設有網上營業廳。近日,中信銀行亦透露正在與阿裡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接觸,討論網絡貸款方面的合作。
正如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曾說過,“進軍互聯網金融銀行也有優勢,銀行是變化的行業,我們不會等待別人來變化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