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針衰落真相:主業日漸式微 多元化再受阻【3】--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兩面針衰落真相:主業日漸式微 多元化再受阻【3】

2012年11月14日07:34    來源:東方網    手機看新聞

  /探因/

  管理體制制約發展

  一方面主業持續不振,另一方面多元化也陷入泥潭。談及兩面針今時的窘境,專家及投資者多指公司管理層決策不力。

  馮建軍表示,“它不是突然虧損,而是這幾年一直虧損。它的管理班子、企業班子有沒有推出相關的政策來止虧、扭虧?”

  “兩面針的管理層要是能像早年入股中信証券那樣有遠見,那我們就幸運了。中信証券現在已經成了兩面針的提款機了!”投資者張先生戲謔道。

  1999年8月,兩面針以發起人身份參股中信証券,共持有后者9500萬股,投資成本1.52億元,折合每股1.60元。兩面針此舉受益匪淺——自2000年開始,參股中信証券獲得的投資收益,就成為兩面針利潤構成中最主要部分之一。近些年,出售中信証券股票更是一度成為兩面針扭虧的救命稻草。

  “其實針對管理層創新,兩面針也做過不少努力。”馮建軍說,“當時斥巨資從寶潔挖來了一個CEO,但沒有大的起色。”

  2005年,兩面針公司請來了時任寶潔全球口腔護理首席科學家岳江前來挂帥。岳江在寶潔有12年工作經歷,被寄望成為兩面針抵抗跨國公司競爭的中堅力量。彼時,岳江本人也信心滿滿,他表示,“現在和將來,參與將兩面針打造成中國日化行業的巨頭、世界知名企業,是我的夢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兩面針多宗高管丑聞相繼在岳江任內爆發:2006年10月,被媒體曝出轉讓4000萬股中信証券之舉涉嫌違規﹔2007年2月,被曝涉嫌隱匿揚州項目相關重大資產﹔2007年4月,公司高管及管理層被曝未經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批准擅自出售了488萬股中信証券股票﹔2008年7月,知名財務專家夏草直指兩面針業績造假。

  在一片涉嫌違規的質疑聲中,2008年,岳江黯然離場,與其同期退出的還有執掌兩面針多年的“元老級”人物——董事長梁英奇。

  時年5月,時任柳化集團“二號人物”的馬朝梅被委以重任。

  馬出任董事長之后,繼續推進公司此前的多元化戰略。在2010年兩面針成立30周年慶典上,馬朝梅高調喊出,公司將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二次創業”,以做強主業,做大紙業為戰略規劃,全面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現有日化、精細化工等“八大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然而,業界質疑兩面針管理層的聲音仍不時傳出。在今年5月21日舉行的“廣西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上,馬朝梅表示,“由於歷史和環境等原因,目前公司存在著營銷人才匱乏的局面,嚴重影響了公司經營的發展。”

  不過,相較於質疑兩面針管理層,張兵武更傾向於認為是體制問題阻礙兩面針的東山再起。在他看來,“國有上市企業的體制比較難以應對目前高度競爭的市場。我覺得這不是個人能解決的問題。”

  對此,柳州市國資委的李先生向記者回應,“我們肯定對企業沒有過多的干預,上市公司有專門的團隊幫忙分析,由董事會股東會決策,不是我們政府單方面的要求。”

  但張兵武認為,“政府干預即便不多,但在主要的決策上做干預,那就是很大的問題了。”

  /出路/

  管理和營銷成決定性因素

  盡管不少大商場內已難覓兩面針的蹤跡,但記者在出差採訪過程中,仍在不少酒店見到了兩面針的牙膏產品。

  湖南省郴州市南苑大酒店就是兩面針的“客戶”之一。該酒店的辛經理告訴記者,“我們是和一些(兩面針)代理商合作,以前沒用過,由於很多客人反映產品還挺好的,所以從幾個月前開始在用。”

  據她介紹,在郴州當地的一些店鋪中,她沒怎麼見過兩面針的牙膏產品,但在南苑大酒店周邊,還有其他幾家酒店在用。

  兩面針一位區域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公司20多個牙膏單品現在正逐步向終端發展,也就是賣場,“外企進來之后強調終端市場。就目前情況來說,困難和壓力肯定是有的。市場要做起來,不可能一下達成多高的成績。”

  剛參加完廣交會的兩面針員工陳季華(化名)對品牌復興充滿自信。他向記者表示,“這一次 (廣交會)收獲很大,總收入超過前面三屆的總和。”

  馮建軍認為,牙膏主要是靠營銷做起來的,關系到營銷策略和渠道推廣能力,包括整合傳播,廣告怎麼投,宣傳如何推廣,渠道分銷如何組織。但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組織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尤其是總經理和決策班子有沒有權力,有沒有現代的企業管理制度。

  日化業資深人士王雁認為,兩面針遲早會被收購,“因為資產質地比較優良,現金流隨時可以很豐富。”

  張兵武也表示,“我覺得被收購也是個思路。現在如果很難再有突破的話,(被收購)也未嘗不可。最關鍵是它願意賣,有誰去買?”

  事實上,近期以來,平安旗下的上海家化收購兩面針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

  柳州市國資委李先生對此表示,目前他尚未聽說過此類消息,但他同時表示,“國內品牌被收購,有時候也是無奈之舉。國際企業在資金、研發、品牌推廣和廣告等方面有優勢,外企實力很雄厚,市場開放之后,國內品牌自身的抵御能力不夠。其次,國家對國內一些老品牌也沒有太多的保護措施。”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