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中國城鎮化:如何治"貪大求洋"的頑疾?【3】--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四問中國城鎮化:如何治"貪大求洋"的頑疾?【3】

周小苑

2012年12月19日03: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新華社發

    3

  轉移人口怎樣實現市民化

  萬 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特別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的城鎮化”。專家認為,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嚴重滯后制約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將成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戶籍城鎮化水平尚低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但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達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分析稱,近2億生活在城鎮裡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這樣的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

  “現在面臨的情況是人口城市化大大低於土地城市化,戶籍城市化又低於人口城市化,這是結構上最主要的偏差。”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認為,調結構的關鍵就在於調整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這就要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城鎮化的難點,也是提高城鎮化率的根本。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發展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施紅對本報表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拉動內需的實現以及改革紅利的釋放,是一個緊迫的經濟課題。

  城市形成“新二元結構”

  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城市中形成了“新二元結構”,農村呈現空洞化趨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

  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陳耀認為,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把城鎮化錯誤理解為空間規模的擴大。由於大量圈地,導致城鎮數量擴張快,質量低。一些地區不尊重農民意願強行推行城鎮化,缺乏產業基礎。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正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農民既要在城市掙錢生活,又不敢放棄農村的土地,“農村空洞化”傾向嚴重,既不利於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又不利於拉動內需。

  對於社會管理的影響,施紅指出,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業轉移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享受不到城裡人的待遇,難以從心理上融入城市環境,是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農村中的大量留守兒童也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施紅還強調,目前城鎮化進程存在一線城市過度發展,中小城市發展不足的現象,地區協調發展有待政策引導。

  讓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務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由之路。

  辜勝阻建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要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改善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降低入學門檻,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醫療、住房及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工權益缺失問題。

  張正河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要盡量放寬現有戶籍制度,二要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三要提供農民能夠接受的房價﹔四要構建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另外,專家指出,戶籍制度改革尚存在較大阻力,需要循序漸進。

 

(責任編輯:蘇楠、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