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1日08:5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調整過高的百萬瓦級太陽能收購價格
接下來介紹日本下調百萬瓦級太陽能收購價格的情況。從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第一年度的42日元收購價格確實過高,筆者也多次提出,這會給發電運營商帶來過高利潤。因此,下面介紹一下價格下調方針。
對於太陽能發電運營商而言,太陽能電池價格崩盤就意味著採購價格降低,因此對於這一事態發展,他們應該表示歡迎。但太陽能發電的收購費用是由所有電力用戶分攤來維持的,因此讓發電運營商獲得過高利潤是不對的。電力公司從太陽能發電運營商手中購買電力時的單價,應該正確反映出太陽能電池的降價。
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的市場價格比上一年降低了50%。如果太陽能電池降價,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價格(包括太陽能電池、附屬設備及安裝工程在內的價格)自然也會下滑。德國100千瓦以下、設置於屋頂的系統在2011年降價了約23%,近幾年降價了約50%。可以估算,42日元這一收購價格背離了國際標准。
收購價格過高是因為政府規制決定的交易價格趕不上市場的發展而發生的。同質化步伐加快后,這一差距會進一步加大,最終將難以應付。
向半導體行業學習應對同質化的方法
那麼,太陽能電池行業因該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呢?這要參考比太陽能電池更早遭受全球化沖擊的半導體行業。
1980年代中期,半導體被稱為“產業糧食”,東芝公司、富士通公司、日立制作所及NEC公司等日本企業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成以上。日本企業憑借技術實力和低成本,奪走了當時先行涉足該領域的歐美企業的份額。當時,韓國、新加坡及香港和台灣地區還不是日本的競爭對象,而且中國本土剛剛向市場經濟過渡,處於混亂狀態。
日本企業趕超了美國企業,幾乎完全佔據了市場,但隨后市場格局發生巨變,2009年美國英特爾公司與韓國三星電子公司佔據了全球21.7%的市場份額,處於寡頭壟斷狀態。東芝的銷售額雖位居全球第三,但份額隻有4.7%。即使今后日本企業打算重組,反超亞洲企業,依靠成本競爭獲勝的可能性也很小。
在此值得關注的是,在幾十年前被日本企業淘汰的美國企業中,還留下了像英特爾這樣的高收益企業。英特爾主要生產微處理器(MPU)這種個人電腦的核心部件,並為了能使眾多個人電腦廠商加以採用,而使自己的產品實現了標准化。
不過,英特爾並不是單純地公開了自己的技術,而是進行精心設計 ,將運算功能及關聯到其他公司產品的技術進行“黑箱化”,使其他公司無法效仿。雖然將所有規格都標准化會便於產品銷售,但也容易陷入同質化的陷阱中。
太陽能行業應討論如何應對
不過,有效地應對全球化並非易事。並且,正如前面提到的,日本的太陽能行業依存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量收購制度等,因此不確定因素增多。那該怎麼辦呢?作為應對措施,筆者想到了以下3點。
(1)進行研發投資,以提高發電效率,削減成本。
(2)將制造成本降到無需補貼的水平,然后擴大市場份額。
(3)採取下游戰略。像夏普一樣,不單單生產太陽能電池,還向客戶配套提供太陽能發電所需的產品及服務(成為系統集成商)。
太陽能電池業務前景十分看好,但今后是繼續依存於規制,還是將價格降到無需補貼的水平,實現電網平價(Grid parity)?所採取的戰略會因作出何種預測而有所不同。(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