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縮水數千億 怎保可持續
我國養老金制度建立以來,由於權責主體不明及資本市場的不健全,養老保險基金隻能用於投資銀行和國債,導致了巨額養老基金的持續貶值。盡管企業養老金待遇水平經歷了9連調,但是“明天我還能拿到養老金嗎?”的疑問在人們心頭揮之不去。如何保障養老基金的可持續性已成為亟須研究的課題。
早參保反吃虧?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了一位“老頑固”,來自廣東山區的農民鄧冠原快滿55歲了,可他寧願出城打各種散工,也不願意留在村裡被游說參保,“參不參保,到60歲都一樣有錢拿。村裡補貼頂幾個錢?我兒子拿著資料算過了,35歲參保和55歲參保,退休時每月養老金相差不超過2塊錢,我還不如先把錢拿在手上實在。”
鄧冠原的算盤直接反映了目前我國在養老保險擴面工作中面臨的問題,由於激勵機制不足,早參保、多投入的人並不比晚參保、少投入的人有更多的保障實惠,導致大多數中青年參保積極性不高。
由於擴面工作的需要,允許一次性補繳也給養老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留下隱患。廣東中山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局長張潔藝認為,社保要強調義務和權利對等,如果大多數人都“到頭參保”,那就沒有新人養老人。這就意味著一個人沒有盡繳費義務,卻享受了社會互助權利,這不利於養老制度和基金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在低繳費率的前提下,15年的征繳年限也難以支持養老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部分省份養老基金出現缺口的情況下,繳費年限過短會加劇基金缺口的問題。專家們算了一筆賬,以新農保年繳100元為例,按目前的利率達到60周歲時,參保人可每月領取養老金69.03元,即每年828.36元。這意味著,參保人總繳費1500元,隻要領取養老金20個月即可收回成本,之后純粹享受基金保障,這將對養老基金造成很大壓力。
早退休多領錢?
2005年以來,國家已連續9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13年調整后企業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893元,與2005年700元的水平相比,9年累計增加1193元,增長約2.5倍。養老金連年調整的幅度均在10%左右,部分地區根據當地基金的結余和財政收入情況,額外給退休人員增加了一些“紅利”,綜合計算下來,養老金的調整比例甚至高於部分地區的平均工資增長幅度。這也引發了基層干部對養老基金可持續發展的擔憂。
廣西柳州市社會保險結算中心主任鄧偉認為,由於多種原因,一大批人通過一次性繳費或者“視同繳費”的辦法納入養老保險的體系中,直接享受待遇,這就打破了養老基金原有的平衡。養老待遇的連年提標,雖然是利民生的一大好事,但是否與基金的可承受能力相匹配,這需要科學的論証和對基金運行精算才能下結論。
福建省社會養老保險協會會長江作梁說,近年來福建接到了不少的信訪案件,都是反映養老待遇上的“新不公”,早退休的人享受了多次連調,比在職職工的工資增長都要快,造成多繳、長繳、遲退的人沒得到實惠。計發辦法的標准設定應建立在合理的測算上,在保障退休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之外,也要避免社保制度對勞動力市場起反作用。
防風險不投資?
我國目前實施的是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隨著近年來不斷擴大覆蓋面、加大收繳力度,積累了規模相當龐大的養老金結余資金,但由於投資渠道有限,收益率長期跑不過CPI。據統計,過去11年間養老金已“縮水”6000億元。
“每天一睜眼,我們的養老金就在貶值!長此以往,將來哪有錢發給參保人呢?”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將2001至2011年間養老金的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進行了對比計算,得出了每一年養老金“縮水”的金額。按照鄭秉文的計算,在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過去11年間,年均通貨膨脹率高達2.47%,以此推算,養老保險基金的損失約6000億元。
根據現有政策,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隻能用於投資銀行和國債,其中前者佔比約90%。多地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國家規定養老金隻能用於存銀行和買國債,即使地方政府有投資的意願,也不敢突破政策限制、害怕承擔風險。
南寧市社會保險事業局局長劉德寧舉例說,上世紀90年代他們曾將一筆1000萬元左右的養老金投資交通銀行,經過10年翻了兩倍多,雖然收益不錯,但2007年審計部門審計時認為此舉違反國家規定,要求立刻收回資金。
責任主體不明則使得養老金保值增值問題呈現“無人管”的狀態。記者在各地採訪了解到,目前養老金的征收由社保經辦機構或者地稅部門負責,之后進入財政專戶,由財政部門管理。福建省人社廳副廳長賴詩卿說,目前沒有明確由哪個部門負責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工作,“人社部門動不了錢就負不了責,國家對財政部門也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和考核”。
統籌層次較低和資本市場不健全也是養老金保值增值難的重要原因。一些金融界人士認為,目前我們資本市場尚不成熟,投資產品不夠豐富,“入市”將給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帶來較大風險。此外,目前養老金尚未實現國家統籌,一些實行省級統籌的省份也只是名義上的省級統籌,資金仍然留在地市,如分散投資既無法實現養老金管理運營的集中高效,又容易滋生各種風險和問題。
為使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們普遍認為應實行多元投資。“如果一說投資就想到股市,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鄭秉文說,養老金的投資運營應包括實業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和股市投資等多種配置結構,並限定各部分投資比例以分散風險。
福建省社會養老保險協會會長江作梁等人建議,對一些全國性或地方性的電力、石油、高速公路等收益穩定、收益率較高的大型項目,可優先考慮養老金投資。在養老金投資體制改革啟動之前,則可採取允許投資債券市場、發行社保特種國債、拿出部分中央財政用於做實個人賬戶的補貼資金委托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等措施緩解“貶值”問題。
養老金要盡快告別“一筆糊涂賬”
鄭秉文說,養老保險制度應該是一個設置好參數后需要嚴格精算的體系,現實是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有力的精算體系作為決策支持。比如加拿大1997年養老保險改革,通過提高費率的方式建立起一個主權養老基金,他們進行了非常嚴密的精算,繳費率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數,算出了制度延續50年后的具體狀況。
哈爾濱商業大學勞動社會保障教研室主任陳淑君說,群眾反映養老金的計算環節復雜,一般人算不明白。我們這些研究社保的教授按照社保部門提供的信息算出的也是另一個數,此時社保部門就會有諸多的解釋。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意味著我國的社保體制拒絕公眾的監督和參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統計方法和精算不規范,會計制度不公開、不透明。
精算人才的缺乏是社保系統顯著的短板。鄭秉文說,人社部社保中心精算處隻有3名工作人員。國務院部門尚且如此,地方情況可想而知。黑龍江省社保局常務副局長姚麗英說,局裡好不容易招到一個學精算的大學生,可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跳槽了。在地方上,根本談不上什麼精算。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雷震建議,可以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借用外部精算和外部審計的力量對養老基金進行測算和監督。這不僅可以增加政策的科學性,而且引入了社會力量對基金形成有效監督,有利於保証基金的穩健運行,增強公眾對養老基金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