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為何成了“白發俱樂部”?【4】--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環衛工為何成了“白發俱樂部”?【4】

2013年08月19日0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環衛工為何成了“白發俱樂部”?

  失地之困

  “農民沒有土地,就相當於城市人下崗。”連海科比喻:脫離土地的農民像魚離開了水。

  “白發環衛工”現象之所以在很多城市成為普遍現象,老人們家庭經濟困難當然是重要原因,但背后卻是養老制度尚不健全,無法保障他們衣食無憂。

  環衛工李玉花早已沒有土地,村子也已成為社區,她也“農轉非”成了“城市戶口”,但沒有享受城市戶口帶來的退休金、低保等待遇。“原來幾畝地被政府征走了,補償又太少,生活沒有了依靠。”李玉花說。

  64歲的連海科家在新鄭東郊穆庄村,6年前成為環衛工。建高速、高鐵等佔去他的村子大部分土地,后來附近煤礦又佔走一部分。“當時一畝地才補償7000多元,家裡的幾畝地也就三五萬元,幾年就花光了。農民沒有土地,就相當於城市人下崗。”連海科比喻:脫離土地的農民像魚離開了水。

  他的老伴也在做環衛工。老兩口帶著孫子漂泊在城市中,每個月租房、生活費再加上孫子花費,剩不下幾個錢。“不進城打工怎麼辦?沒有土地,我們隻能靠體力掙生活費。”

  記者採訪中獲知,當地60歲以上的農民每月有55元的養老金,再加上其他補貼,最多也超不過200元。靳夢虎也証實,父親靳春波每月確實有55元養老金,還有一些農田種糧補貼,每月也就幾十元。

  一位環衛工說,城市職工60歲以后有退休金,靠退休金還能吃得起飯,看病有醫保。而失地農民如果靠那一點補貼是無法生活的,新農合報銷的比例又比較低,農民要承擔一大部分費用,為看病攢錢也是很多老年環衛工的想法。

  大吳樓村64歲的張金昌干了近5年環衛工。須發皆白的他說,自己沒退休金、沒有低保、沒有積蓄,現在身體還行,還能干幾年環衛工攢些錢養老。“早晨4點到7點,上午9點到11點。以前下午3點上班,現在改4點了。”他說,一年干365天,沒有假期。

  位於新鄭東南角的沈庄,修路、建小區把該村大部分地佔走,有9個村民在做環衛工,大部分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該村一位58歲的環衛工說,村民基本是自謀職業,部分老弱病殘的生活就陷入困境,“佔地的補償款也隻能花個一兩年,農民養老還主要靠家庭。如果子女經濟不好,老人隻能迫於無奈找點活干,緩解家庭經濟困難。”

  老年環衛工中也有基於“自尊”而工作的人。68歲的老王和老伴在新鄭金城路垃圾中轉站干了15年,每天他們從早四五點到晚七八點負責收納環衛工拉來的垃圾,將一堆堆垃圾鏟進大坑中,等著大垃圾車運走。垃圾站臭味兒刺鼻,令人眩暈。老兩口坦言,雖然早就打算不干了,但還是繼續干了好多年,“幾個子女都不讓我們干,但我們覺著身體還行,不願靠他們出錢養老。這也是我們的一點尊嚴。”

(責編:郝帥、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