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企業套取銀行資金放貸 月賺10台勞斯萊斯--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行業新聞

溫州企業套取銀行資金放貸 月賺10台勞斯萊斯

2012年11月30日10:25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記者近日採訪的多位律師、商業銀行、資金掮客等相關人士在被問及“溫州民間借貸的資金有多少是從銀行體系流出”時,均承認這個比例“一定不低”,但大都表示難以評估,“身邊就是有不少例子,只是規模到底多大,真的不好說。”

  一位受訪者表示,企業老板從銀行“套取資金”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高明了,在銀行體系流向民間借貸的途徑中甚至不乏銀行的內部工作人員利用管理上的漏洞,成為資金的掮客。

  企業套取挪用授信資金

  在各種紛繁的架構鏈條之下,套取銀行資金進入民間借貸相對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套用企業信貸資金。

  “那些優質的企業在各家銀行都有授信額度,企業可能今年要用到1個億,但其實銀行的授信額度是兩個億,另外的1個億就會從銀行借出來,流入所謂的擔保公司,借給房地產,流入所謂的股權、債權。” 曾在五年前擔任吳英法律顧問的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朱衛紅說。

  “浙江有許多這樣的企業,力求把‘殼子’做得很大、很漂亮。做得很大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更便利、更容易地搞定銀行貸款,形成一種光環效應,這種光環效應在民間借貸中尤為重要。”另一司法界人士指出。

  一股份制銀行大客戶經理稱,銀行每發放一筆貸款都要審批其借款用途,是用於建設、地產開發經營,還是用於採購、償還借款等等,比如用於採購的貸款申請,企業必須提供採購合同、增值稅發票,銀行通過與稅務局聯網的系統通過核查增值稅發票的真實性來判斷企業申請貸款貿易背景的真實與否。

  “假票還是有,當然也有通過與一家關系好的企業簽訂真實合同、走款來套取銀行資金。”一大行風控部人士指出,造假的財務成本相對於可以套出的銀行大額資金,企業依然有利可圖。

  受訪的銀行業內人士也承認,對於大企業,銀行實際發放貸款高於企業實際用款需求的情況確實很多。

  “用這種方式再把錢通過擔保公司、財務公司投入民間借貸,日子好過的時候,一個月的利潤就是10台勞斯萊斯。這些錢是誰的錢?都是銀行的錢。”一位受訪人士如是說。

  代付業務跨地區套利

  而在近兩年,浙江等地興起了一種更為復雜方式跨區域“套取”銀行資金的模式。

  具體而言,企業主先以100%的保証金到本地銀行向關聯公司開立國際信用証,再拿國際信用証到新加坡、香港的銀行去融資。由於信用証做的是買方代付業務,香港、新加坡的銀行提前六個月付款,而本地銀行是在六個月之后向境外銀行付款,在這個時間差內,企業主便可進行跨境的資金套利,通過在境外融到的資金存入本地銀行作為開立國際信用証的保証金,進一步循環開立信用証賺取利差。

  “貨是自己的,信用証也是自己的,交易的兩個公司是關聯公司,今天左手賣給右手,右手拿著錢去新加坡融資,融資回來以后錢到國內變成人民幣重新存入本地的銀行,又以100%保証金又開出新的信用証。”一位受訪者稱,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新加坡和香港的銀行資金全部回到溫州的這些小銀行。

  該人士進一步算了一筆賬:“在存款壓力頗大的近兩年,銀行還會對大筆的資金進行貼息攬存,100萬存款直接返還5萬塊錢現金,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5.4%,加上基礎的存款利率,一筆存款的年化收益率已超過8%。讓他從新加坡、香港的融資成本是3%多,而本地定期存款利率隻有3%左右,如果扣除貨幣出入境的成本以及開立信用証的前提——押在保稅倉裡一單貨押的成本,平均一單貨可以賺到年化4%的收益。”

  理財資金隱蔽介入

  在此之外,部分受訪人則指出,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盛行,不僅推高了企業融資成本,也助推了潛在的企業兌付風險。

  “明明可以存到銀行的錢不存了,錢被理財產品、信托、基金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包裝到了體系之外,銀行憑借自身的信用代銷各類金融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資金成本就被炒高了。”一位參與銀行理財產品代銷的發行人士稱。

  比如,如果銀行代銷一款預期收益率為8%的信托產品,其中的銷售費、管理費要收取大約5個點,如果再計入產品由信托公司運作的成本大約1個點,到急需資金的企業主手中時已經被“炒”到14%、15%。

  另一位參與銀行代銷產品發行的人士透露,在銀行代銷的一些信托產品中,信托產品作為私募股權基金的LP,而這些私募股權基金中不乏涉入房地產領域、甚至接盤高利貸的。

  “銀行作為資金的提供方,通過隱蔽的資金渠道對接到信托產品、証券產品,其中有些產品沒有明確的資金投向。”上述參與銀行代銷產品人士稱。 據《東方早報》

(來源:西安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