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五渲染供給不足氣氛
對於經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來說,“秒殺理財產品”顯然並不令人陌生,其背后往往是預期收益率高出同類的產品。
然而,為了盡早且低成本鎖定客戶資金,部分理財經理也採用了心理戰,為部分預期收益率並不那麼驚艷的理財產品渲染出供給不足的氣氛。
趙先生在某股份制銀行的社區銀行查詢理財產品時,看中了一款在各家銀行同期限產品中預期收益率中等偏上的理財產品,其選擇主要原因是在社區銀行購買比較方便。客戶經理見趙先生流露出購買意向,立即表示“該產品比較搶手,建議立即將資金轉入”,而當日是該產品募集期的第一天,且產品募集上限額度較高。趙先生難以分辨所謂的搶手是經驗之談還是銷售話術,隻好立刻將資金轉入,但該筆資金在長達7天的募集期僅能獲得活期利息,趙先生資金的實際收益率變相被降低。 本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還發現,理財經理多數不願意告訴客戶相關產品當時的剩余銷售額度(另據記者了解,部分銀行在內部系統是可以查詢理財產品銷售的實時進度的),而更願意客戶在第一時間將資金轉入,這樣一方面提前鎖定了客戶,另一方面也有利與銀行降低資金成本(由於部分客戶的資金是在開放式理財產品和封閉式理財產品之間來回流轉的,由於開放式產品的收益率遠高於活期存款利率,提前轉至封閉式產品自然意味著客戶利息收入的減少)。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