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日技术产业信息网

中国污染危机(完)超越政冷经冷:日本经验可成为中国前行的路标

2014年02月20日08:28    

【相关新闻】

中国污染危机(六)日本企业单靠技术赢不了商机

VAIO出售与联想的崛起

谷歌收购Nest,硅谷有何反应?

【企业研究】华为:“疯狂工作”企业的真容

VAIO出售与联想的崛起

 

几公里外雾蒙蒙的,东京塔不见踪影。

现在的东京蓝天一片清澈,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960年代,东京也曾和现在的中国一样,被雾霾“宠幸”过。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空气污染状况与2008北京奥运会时的北京差不多。我们也希望像东京一样找回蓝天”。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方力这样说道。

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非中国独有。日本也是过来者。在几周内造成1.2万人死亡的伦敦“黑雾事件”的原因,就是典型的燃烧煤炭引发的空气污染事件。

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快速发展时,发展的弊端基本上都会以环境污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唤回蓝天,日本也曾耗费了漫长的时间。

日本也曾经济第一环境第二

日本的公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著名的“足尾铜山矿毒事件”,但引发国民关注的,还是到了工厂排放废气和废水激增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

当时的日本就像现在的中国,把发展经济看得比环境更重。日本扬名世界的制造业也曾公开扬言:“采取环保措施,会输掉成本竞争力。”

而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对治理环境动真格,契机应该是以迅猛之势传遍全国的反公害市民运动。从1967年开始,“新潟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痛痛病”、“熊本水俣病”等公害诉讼接连涌现,被告企业纷纷败诉。

从1960年代后期公害问题显现之后,在后来的20年间,日本的工厂都在为污染对策而奔走。在那之后的另外20年,治理的对象又逐渐转向了随着城镇化发展增加的汽车排放尾气,以及气候变暖。

再来看中国。在经历优先发展经济的时代之后,以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为起点,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治理环境问题。

中央政府制定出了使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并且把减排目标详细分配给了各个省、市乃至发电站等企业。

减排目标的完成度成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人事考评的项目,倘若达不成目标,甚至会影响到官员仕途。

国民意识的转变也促进了制度的完善。在2011年出现的PM2.5热议的带动下,关注环保的人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如今,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查看空气污染指数早已普及,环境污染成为了直接关系到自己生活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随着SNS(社交网站)快速普及,政府掩盖负面消息的难度增大。崛起的网络舆论使政府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督。

尽管如此,对于幅员辽阔、人口超过13亿的中国来说,方向的转换要具体体现到行动上还需要一些时间。即便是日本,到今天这一步也历经了近40年的时光。要求中国立竿见影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也有看法认为,要想改善环境,“只要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即可”,但是,在贫富差距依然悬殊的情况下,让中国“不要再富了”不是办法。

那么,日本有没有可以做的事情呢?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新闻查询  

新闻回顾

      搜索

推荐新闻区

商务部明起对三国进口浆粕征收最高达50.9%的临时税

产业/经营更多>>

能源/环境更多>>

机械/汽车更多>>

数码/IT更多>>

电子/半导体更多>>

工业设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