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經濟8%的增長將維持20年
近日,有關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中國經濟8%的增長將維持20年”的觀點引起熱議。面對怎麼“保8”的問題,11月15日,林毅夫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解讀中國經濟”的講座上回答說,“保8”的支撐點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會牽扯到很多行業,他做的只是一個預測,中國應繼續推行市場經濟,在市場環境下通過自由競爭,到時候市場會涌現出許多行業。
有人認為,之前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林毅夫言及“房地產問題”時提醒道:一是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程度是51%,同城市化程度70%的國際相比還有很大的空間,農村人進入城市有很大的房屋需求﹔二是要當心房產泡沫,房地產對中國城市化進程是重要的,防止出現經濟危機。
林毅夫回答記者,總體來說中國產業未來還是會偏向密集型的產業,因為企業需要不斷適應當下的環境,如果想把產業做大,就需要更多的工人,運營更多的資本。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連續32年平均每年以9.9%的速度增長,但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有很多問題令人擔憂,比如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環境不斷惡化和貪污腐化日益嚴重等。
林毅夫曾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說,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的不斷創新、產業的不斷升級,中國現在正處於日本1951年的水平、新加坡1967年的水平、台灣地區1975年的水平、韓國1977年的水平。在同樣的水平上,這些國家和地區利用后發優勢可以維持20年8%~9%的增長,為什麼中國會不具備8%的增長潛力?
自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從去年第一季度的9.7%下滑到今年一季度的8.1%,世界銀行也調低了預期,估計中國經濟增長會由去年9.2%放緩至8.2%,也因此,中國經濟即將硬著陸的擔憂在蔓延。
林毅夫在北大發表主題演講時說,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確實面臨著問題與風險,但就此認為中國將從此進入低增長階段是不對的。從后發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低收入國家隻有發展到人均收入為美國的50%左右時才會步入低增長階段,而在2008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是美國的21%,據估計,將在2030年左右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50%,也就是說中國還有20年維持8%的增長潛力。
對於林毅夫的觀點,經濟學家給出了肯定或懷疑的態度。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是贊同林毅夫的觀點的,但他認為“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深化改革,用改革作為基礎,就能獲得未來比較長時間的動力去刺激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為7.6%,是最近3年來首次低於8%,姚景源認為也不必搞得“人心惶惶”。他認為,以包括12個大類景氣指數的中經產業經濟指數觀察,能准確看出大行業是否正常,如果是正常的話,“破8”就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
但也有些經濟學家對林毅夫的樂觀態度表示擔憂。
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認為,未來考慮到中國經濟巨大的體量,中國的后發優勢將顯得越來越微弱。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中關於發展中國家后發優勢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比如光伏產品,中國去做,大家都不賺錢。因為中國大,隻要全力以赴,這件事就一定無利可圖。因為經濟體量巨大,中國的后發優勢比其他國家小得多。未來能不能實現這麼快的速度增長,需要把體量考慮進去。”白重恩認為,中國是一個特別大的國家,中國做什麼產品,價格就會低到其他國家不能賺錢的程度,甚至是中國都不能忍受的程度。
有分析認為,這位被認為中國“能見度”最高的經濟學家之一的林毅夫,有較多的機會實地了解世界各國,並總結、反思經濟增長成敗因素,他所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更偏向各國的經驗比較,並據此提出走向繁榮的可能性,而較多評論者則從中國實踐及現實矛盾出發,認為發展不能忽視其條件,更應考慮其代價和質量,如腐敗、低效、分配不公、環境破壞等。
“政府更多的角色應該是‘助產士’而非‘永久保姆’。”林毅夫提到,要發揮最大的比較優勢,需要完善的市場經濟和一個有為的政府。
- 前三季度長三角16城市GDP平均增速9.8%
- 統計顯示北京人均GDP已近富裕國家
- 10月制造業PMI重回榮枯線 四季度經濟有望回升
- 10月PMI回升至50.2% 專家稱中國經濟正在起穩
- 前三季GDP延續“西快東慢”
- 24省市GDP增速超全國 地方三季報增強回升預期
- 27省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 天津居首四川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