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減稅是急需動力
在控制支出的基礎上,將‘結構性減稅’轉為整體減稅,明確減稅規模、減稅路徑和減稅時間表,才是當務之急,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或書面上。”
又到年底。在昨天閉幕的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結構性減稅” 從歷年的“新常態”表述提升至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在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等外部環境繼續惡化,世界經濟低迷之勢一時難以扭轉的背景下,中央把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更加集中在內需上,顯示出新的戰略思路:在繼續挖掘城鎮化潛力的同時,讓結構性減稅成為2013年中國經濟發展所急需的重要驅動力。
財政部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7871億元,前11個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1089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9%,財稅收入遠遠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大力推行減稅以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境不僅是民眾所期待,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無法避繞的戰略選項。
“結構性減稅” 不是“一抹平”,而是重在“結構性”方面,有增有減。舉個例子看,首先要進一步減輕中等收入者稅收負擔,以刺激消費,釋放消費潛力﹔而對於大的壟斷國企,適當增加稅賦,以使其為承負政府運行支出出更多的力﹔對那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夕陽產業,施以重稅。這其實也是產業結構調整之需,為減輕事關民生稅賦創造條件。而對目前處於營運嚴冬的中小微民企,在今年已經施行的“營改增” 基礎上,明年繼續擴大范圍,實施更大范圍的結構性減稅。減輕稅賦更有利其釋放活力,有助於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等經濟工作目標的實現。
當然,配合結構性減稅,政府機構必須瘦身,大規模減少行政開支。財政部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支出53893億元,增長21.3%,其中地方財政支出同比增長24%。因而,拆除不必要的“廟宇”,減少“和尚”,減少政府開支也是當務之急。否則,結構性減稅,會面臨巨大壓力,實施起來也困難重重。
必須明白,在目前的預算制度沒有進一步完善之前,減支隻能是政府部門使用各種手段創收失敗之后無奈的選擇。需要指出的是,在控制支出(支出即使不削減但至少不能增長過快)的基礎上,將“結構性減稅”轉為整體減稅,明確減稅規模、減稅路徑和減稅時間表,才是當務之急,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或書面上。
事實上,時值年底,各地稅務部門正加緊自己的工作,有傳聞稱,有的地方甚至提前預收2013年的稅款﹔在目前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地方債壓力大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視“稅收”,不願自廢武功,“結構性減稅”面臨的障礙自然不會小。
毋庸置疑,現階段,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按照十八大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屆時將釋放64萬億元的購買力。有國外調查公司預測,如果未來幾年中國GDP平均同比增長7%、美國同比增長2%的情景假設,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到2015年中國國內消費水平將達到美國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達到美國水平的80%。因此,作為“最高級別的經濟形勢分析和決策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結構性減稅驅動即將開始的新年中國經濟發展,高瞻遠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然而,現實不容樂觀。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逐季放緩,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雖然預計全年可以完成7.5%以上的增長目標,但確保2013年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我們必須研究實際可操作的和可預期的減稅目標、減稅路徑和分階段的實施步驟。增大減稅的制度約束,壓縮操作彈性。
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增長點,向消費驅動轉變,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使結構性減稅真正成為助推明年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 11月財政收入增幅回升 明年結構性減稅力度不小
- 10月進口貨物關稅同比降7.7% 結構性減稅效果顯現
- “營改增”試點年內擴至11省市 減稅效果漸顯現
- 我國每年減稅規模達數千億元 助推小微企業
- 一些地方非稅收入猛增 減稅落到實處談何容易